文丨程旭東(邛崍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兒科)
導讀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是兒科臨床診療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呼吸系統病變,屬于下呼吸道疾病,多由流感、普通感染等誘發,呼吸系統病原菌感染也有可能導致本病的發生,尤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最為常見。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四季均有發病,診療中以24 個月以下的兒童多見,尤以2-6 個月大的嬰幼兒高發。本病患者以憋喘、干咳為主要特點,少部分患者會出現低熱、高熱癥狀,部分患兒情況較為嚴重時,會出現三凹征、喘鳴等表現。診療中發現,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病情若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控制,發展為哮喘的風險較高,且哮喘發生率與年齡呈現一定的相關性,年齡越小者,繼發哮喘的風險越高。與此同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存在一定的繼發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風險,患兒家長須予以高度重視,同時明確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居家護理的要點,對每位患兒家長來說也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就此進行簡單介紹與分析。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屬于特殊類型肺炎,主要有病毒感染導致,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體、副流感病毒、腸道病毒等常見,上述病毒穩定性較差,故而易被滅活,高溫、普通消毒劑等均能夠發揮較好的滅活效果,故而家長在居家生活中,重視患兒接觸物品的消毒處理,用消毒劑消毒完畢后用開水清洗或擦拭,確保無消毒劑殘留。小兒毛細支氣管炎一般通過密切接觸或空氣傳播,故而也需要加強居家空氣消毒,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目前診療中針對本病的治療主要原則是對癥干預、抗病毒及抗炎,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的開展,也是促進患兒康復、改善預后效果的關鍵。
護理是疾病治療、康復、預防中的關鍵環節,科學有效的護理有助于促進疾病的康復、預防復發,兒科護理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大量寶貴經驗的積累,而家長掌握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護理要點,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痛苦,從而避免日常居家護理誤區或盲區,對疾病發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
家長一般護理。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會出現咳嗽、憋喘等癥狀,故而易哭鬧、易激惹,需要提升休息環境的安靜度及舒適度,從而緩解患兒不適癥狀。保持室內安靜、溫濕度適宜(溫度25-28℃左右、濕度55%-65%左右),患兒出現呼吸道阻塞癥狀時,可適當增加濕度。同時房間內可將床單被罩換成患兒喜歡的卡通形象,放置無毛絮的安全玩具,用以轉移患兒的注意力。
發熱護理。少部分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會出現低熱或高熱癥狀,故而家長也須留意患兒的體溫情況,定時測量并記錄。本病患兒年齡普遍較小,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較弱,且皮膚汗腺也尚未發育成熟,故而一旦出現低熱或高熱癥狀時,無法自行有效進行體溫調節,若未給予及時降溫處理,易導致腦組織神經功能紊亂情況,誘發抽搐癥狀,而持續性抽搐將會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與安全。故而需要在定期測量體溫的同時,給予針對性的處理,體溫異常升高者,低熱者多喂溫開水,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汗濕的衣物及時更換,可在背部墊一塊柔軟干燥的毛巾吸汗,必要時可喂適量糖鹽水,預防水、電解質紊亂。體溫在38.5℃以下的患兒,開展物理降溫處理,用溫水進行擦浴,手心、腹股溝、腋下用醫用酒精擦拭,但須重視足部、頸部、胸腹部的保暖,穿著棉襪,避免引起不適癥狀加重病情。體溫超過38.5℃時,需要考慮藥物降溫,尤其是體溫短時間內快速升高、合并驚厥史的患兒,出現驚厥者,可進行合谷、人中、涌泉等腧穴的按壓,同時遵醫囑服用鎮靜類藥物。降溫藥物的常見給藥方式有塞肛、肌注、口服、灌腸等,家長需要在了解不同給藥方式及藥物種類的基礎上,配合醫護人員開展藥物干預,從而確保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口腔護理。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易出現鵝口瘡、口腔炎等并發癥,尤其是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兒,故而家長也需要重視口腔護理。及時進行口腔內分泌物的清理,嘔吐者也須要及時清理口腔殘留物,同時進行口腔護理液清潔,口腔pH 值偏高者,采用硼酸護理液,偏低者采用碳酸氫鈉護理液,中性者采用過氧化氫護理液(濃度為1%),用棉簽沾取適量護理液并輕壓擠掉多余水分后,進行口腔的清潔,每日開展3-4 次清潔護理,從而有效進行口腔清潔,預防病原菌滋生及分泌物淤積。
康復護理。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具有一定的復發風險,故而在病情控制后,家長也不能放松警惕,需要開展康復護理。首要是營養支持,重視營養補充,6 個月以上者及時添加輔食,輔食的添加可詢問專業醫生。日常多抱患兒曬太陽,但盡可能避免去到人數較多的公共場所,避免交叉感染。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添或減少衣物,一般比成人多穿一件衣服為宜,嚴禁多層衣物包裹兒童,須確保穿著保暖透氣,從而有效預防呼吸系統感染的發生。健康檢查、預防接種也是至關重要的,須遵醫囑開展。家長在清潔消毒雙手后,搓熱,給予患兒撫觸護理,培養感情的同時,促進兒童的體格生長與發育,從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