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洲 古風今韻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發現,在近幾十年現代建筑行業發展中,建筑文化和傳統文化割裂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使得中國建筑本土化特色越來越淡[1]。另一方面,從時代發展特色來看,多元化特征較為明顯。因此,在開展現代建筑設計工作中,更是需要充分認識到不同文化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在一些蘊含豐富文化資源的地區中,更是應該借助到傳統文化信息的積極作用,借助到古建筑這一載體,提升其文化內涵[2]。總之,研究現代建筑設計對地域古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在地域人文文化影響下,經常會看到材料和地域之間的聯系和關聯。比如:當提到北方冬季時,經常會想到松柏。提到南方時,總是會想到傲然臘梅。從其產生原因來看,這主要是因為地域文化和思維、材料之間的影響。這些建筑文化深深根植于地域文化中,并且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文化不同,使得建筑所運用的主材料方面也會存在著較為明顯差異。在開展地域古建筑文化研究過程中,通常會講一些獨具特色的建筑材料或者地域性意象將其有效融入。
在當代建筑行業中,很多建筑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也會借助到地域材料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彰顯出地域文化的魅力。比如:寧波滕頭博物館在設計過程中,便充分發揮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材料——竹子。這不僅能夠高效利用當地各種建筑材料、生產材料,使得其建筑更加文化內涵。從另一方面來看,博物館在展覽過程中,能夠讓游客對當地文化有著較為全面化認識,從而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在博物館墻體設計方面,還有效結合了當地特色的編制手法,更好的彰顯了文化魅力。
在江南地區,竹筑屋便是應用一種較為常見的筑屋方法。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竹子因其歷史較為悠久,彰顯了豐富文化內涵。在當今時代背景之下,竹林已經成為了彰顯地域文化特征、凸顯地域文化魅力、提升傳統審美情緒的一種重要方式。從我國一些詩歌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許多文人志士都在其著作中對竹子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進行了表現。因此,從該方面特點來看,竹子不僅是一種普通的建筑材料,更是成為了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種重要手段和象征性存在。
江南地區在進行房屋建筑時,經常會利用到“瓦片”這種建筑材料。同時,由瓦片所構建出的瓦房已經成為了江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古建筑。在當代建筑設計工作中,建筑設計師也通常會將瓦作為主要材料,和江南地區一些文化內涵進行相結合。并有效借助到新式建筑材料的積極作用,構造出內涵豐富的建筑一項。比如:下沉廣場中所設計的瓦院。對其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將瓦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并且融入當地文化內涵、傳統建筑材料,在了解了當地人民審美需求和審美情趣之后,有效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從其影響來看,這不僅能夠讓當地人民對瓦文化有著全面、深化的認識。同時,當其他地區游客或者其他工作人員來此參觀的過程中,也能夠對其有所了解,彰顯傳統文化的現實魅力。
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師需要充分認識到色彩對其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地區因為思想觀念的不同,對于色彩文化有著不同認識。盡管是同一色彩,但如果讓不同地區人民對其進行解讀,也會產生不同的結論。為此,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地域性建筑在色彩使用方面呈現出了較為明顯差異。從其影響來看,這不僅會蘊含著設計人員主觀性思想色彩和情緒特征,還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當地文化特征和內涵。
比如:在我國西藏地區建筑色彩設計中,主要以黑、白、紅三個顏色為主。在西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布達拉宮便是一種具體表現。從其服飾角度來看,喇嘛所穿的僧袍主要以紅色為主。在藏民服飾顏色中,多是集中在黑色方面。因此,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文化特色。西藏地區建筑在設計時,借助到這三種色彩,充分彰顯出了當地宗教信仰、文化特色,對于當地文化傳播和弘揚也產生了積極作用。如果能夠將色彩和建筑物保持較高統一性,便能夠讓地域文化和建筑文化之間進行有效連接,從而展現出傳統文化現實魅力。西安地區所建筑的威斯丁酒店便充分彰顯出了盛唐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其主要是將灰、紅作為色彩主要基調,并結合一些較為鮮亮的色彩,準確展示出了古建筑的文化遺風。在蘇州同里泰來橋望水樓設計過程中,其主要將灰、白作為主基調,傳遞了當地人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并且和蘇州古文化進行結合,營造出了一幅安靜、優美的江南水景圖。
在建筑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語匯體系。借助到不同語匯積極作用,能夠產生不同效果。向哲學、美學、社會學等都多種學科知識進行優化和充足,能夠為建筑設計的快速發展提供新方向指導。在其應用中,需要從當地地域元素、審美觀念、古建筑文化元素等多種角度出發,結合具體設計需求,對其進行合理化應用。另外,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元素投入比例對最終設計效果所產生的影響。根據上文論述可以明顯發現: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對古建筑文化元素進行了應用,包括色彩、材料、結構以及空間等方面。在應用過程中,不受應用形式和應用形態影響,極大增強了其靈活性。對于設計師來講,在現代建筑作品設計時,需要和當地發展理念進行融合,考慮到這些元素使用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古建筑文化元素保持較高一致性。比如:南京設計酒店的案例。
首先,需要考慮到建筑物設計用途影響。在利用古建筑文化元素時,需要從實際需求角度出發,根據建筑物用途來選擇合適元素。如果在酒店設計過程中,選擇貢院方式進行設計,便會出現明顯不合理型問題。在色彩選擇方面,如果仍然以中國紅作為主色調,便會顯得突兀性較為明顯。從南京城市本身文化特點來看,這也不符合其發展理念和文化內涵。
其次,需要從建筑物設計理念角度出發,保持其和所借鑒的古建筑文化元素之間保持較高一致性。在此次酒店設計工作中,既需要一些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時尚性、大膽前衛性元素,也需要結合當地古建筑文化元素優勢,將二者優勢進行有效融合,保障其在元素理念方面具備一脈相承特點。唯有此,才能夠充分彰顯出現代化建筑的魅力,真正發揮其藝術觀賞價值。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發現:在現階段設計工作中,經常會有一些設計師盲目追求設計理念和所運用元素的新穎性,從而忽視了對建筑設計理念功能性和實用性有效控制,最終導致建筑作品出現了華而不實的問題。
最后,現代建筑作品在進行地域古建筑文化元素吸收借鑒過程中,還應該和時代發展的哲學元素、審美意識元素之間保持一致性。從其原因進行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在古建筑文化元素在歷史熏陶的影響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哲學意味和審美形態。將其哲學內涵和審美觀念在當代社會進行繼承和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性的社會趨勢。
結合具體研究可以發現:現代建筑在設計過程中,空間感的單一化特征較為明顯。這種單一化缺失尤其表現在對空間繼承方面。具體來看,在地域古建筑建設過程中,其主要是通過對臺基、屋身、屋頂等部位結合,彰顯和傳達其文化理念。現代建筑在設計過程中,便可以充分借鑒其空間形態方面的優勢。同時,在科學理論研究不斷深化背景下,還可以有機融合一些空間設計理念,從而提升建筑美感性、立體性特點。其中,數學拓撲理論應用便是一項重要內容。
在當代建筑空間形態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繼承、創新和發展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具體來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推動了我國人口的急劇增長。然而,各種規劃用地和其空間是有限的,呈現出了“人地矛盾、土地資源緊張”問題。為此,建筑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便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對空間進行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地域空間所應有價值。從建筑設計的核心和本質角度來看,其便著重強調了對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安排和設計,從而達到彰顯地域文化特征、傳遞文化內涵的積極作用。借助到充滿文化底蘊建筑優勢,增強人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當前建設,很多現代建筑中,都出現了對古建筑文化色彩、材料方面的借鑒,并且其已經呈現出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形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對于色彩、結構上創新卻極為罕見。一般來講,一個較為成熟的地域性古建筑既需要能夠充分彰顯出當地文化特點和文化內涵,也能夠在對當地建筑材料進行充分利用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建筑設計效果。在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經常需要設計人員在對當地建筑材料進行了充分調查和研究之后,根據具體工作需求,向當地人民進行請教,對材料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形成既具有當地文化色彩又能夠彰顯建筑魅力的材料。在當今時代,各種建筑材料層出不窮,便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進行材料運用過程中,不再是對傳統建筑材料的完全運用,更是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理念,將這些古建筑材料和一些新型材料優勢進行融合,從而形成更具經濟性、實用性、美觀性的建筑材料。
比如:在開展現代化傣族竹樓設計過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到竹子的優勢,將其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但這種材料主要被運用在設計主體部分。同時,還可以將竹子進行升級,設置為竹簾、竹窗,將其運用到竹樓建設中。其他部分材料仍然需要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借助到色彩調節優勢,使得建筑風格保持較高一致性。從其影響來看,這不僅能夠彰顯出竹樓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魅力,同時還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有效提升建筑的美觀性。
總體來看,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如果能夠借助到傳統文化優勢,深度挖掘其中文化底蘊,能夠進一步彰顯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在文化和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將古建筑文化和現代建筑設計進行有機融合,已經成為了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為此,在今后建筑設計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從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角度出發,對其進行綜合性考慮,并保持正確態度,以借助古建筑文化的積極作用,提升現代建筑的魅力,彰顯當地文化內涵,從而促進建筑設計工作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