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Host & Microbe 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能改善人群2 型糖尿病風險的預測。
研究人員分析了與2 型糖尿病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組白天依賴性波動的重要性,他們分析了4000 多人,也是該研究領域第一個基于大規模前瞻性人類隊列的關聯性研究。Dirk Haller 博士說道,為了能夠闡明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是否與機體多種疾病研究,我們就需要進行所謂的前瞻性隊列研究。
在這些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研究人員就能分析參與人群的橫斷面,然而并沒有一名參與者表現出了任何疾病的跡象,隨著時間推移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者進行了重新檢測,基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就能夠發現是否某一觀察會對未來預測疾病的發生具有代表性。當特定的腸道菌群不能遵守晝夜節律鐘時,也就是說其數量和功能不再隨著一天的時間來發生變化,那么其或許會成為潛在2 型糖尿病發病的預測子,知曉這一點或能幫助改善研究者對2型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
這些無節律的腸道菌群或許就能作為指示潛在疾病發生的生物標志物,研究者認為其是風險標記,而利用數學模型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包括無節律菌群在內的微生物風險標記或能幫助有效診斷糖尿病;文章中,研究者首先分析了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現有的獨立群組數據,同時利用來自德國的其它隊列對糖尿病相關的研究結果進行了驗證。研究者表示,除了腸道菌群及其在一天中所發生的變化,其它諸如BMI 等因素或許也能夠更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機體健康狀況。
為了研究目的而采集人類糞便樣本時的記錄時間或許會嚴重影響研究者對疾病的診斷,而記錄這些時間戳也能夠幫助改善疾病風險標志物;研究證實了一種假設,即機體微生物組的改變會對營養相關的疾病產生明顯的效應,那么一天中腸道菌群的改變如何影響其它微生物組相關的疾病(比如克羅恩病和腸道癌癥等)或許還需要后期科學家們深入的研究才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