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市醫院眼科 甘肅 張掖 734000)
調查結果顯示,到2050 年全球近視眼患病率將達到50%[1],將有49.42 億人患有近視,高度近視患病率將達到9.7%,將有9.24 億人會成為高度近視患者(2017 年6 月6 日愛眼日公布的調查數據),而我國目前已是全世界公認的近視大國[2]。對近視眼的防控刻不容緩,為準確合理的配鏡,現將我院眼科門診臨床工作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2018 年2 月—2019 年8 月在我院門診驗光配鏡中,選取單純性近視、單純性近視散光和復性近視散光少年兒童共1480 例,其年齡為5 ~18 歲,其中男性768 例,女性712 例,所有近視患者都是進行了眼科常規檢查,并排除了眼部其他病變,僅為單純近視的少年兒童。近視度數不等,有≤-3.00DS 輕度近視,≥-3.25 ~6.00DS 中度近視,≥6.00DS 高度近視,不伴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規則散光。
其中5 ~12 歲的兒童用阿托品凝膠散瞳,每日3 次,共3d,第4 天復診時綜合驗光,給予一個散瞳后的MPMVA(最正之最佳視力)處方,20d 后縮瞳后復驗,給予一個縮瞳后的MPMVA處方。而>12 歲青少年如果第一次散瞳配鏡,有眼位的改變,也用阿托品眼用凝膠散瞳,方法同5 ~12 歲的兒童。非第一次散瞳配鏡的12 歲以上兒童給予復方托比卡胺散瞳,每5 分鐘1次,共6 次,第6 次滴眼后30min 綜合驗光,給予一個散瞳后的MPMVA 處方,第二天縮瞳后復驗,給予一個縮瞳后的MPMVA 處方。
2.1 單純性近視眼在散瞳和縮瞳后驗光的度數波動在±(0.25 ~1.00)DS 之間,差異顯著(P<0.01)。
2.2 單純性近視散光,散瞳和縮瞳的度數波動在±(0.25~0.50)DC 之間,散瞳后給予柱鏡矯正,50%~60%的近視患者矯正視力不佳,縮瞳后給予同樣的柱鏡度數,矯正視力顯著高于散瞳后的矯正視力,精調軸位變化差異顯著(P<0.01)。
2.3 復性近視散光,散瞳和縮瞳后的球鏡度變化在±(0.25~0.75),柱鏡變化±(0.25 ~0.50),精調軸位變化差異顯著(P<0.01)。
3.1 近視是調節靜止時平行光線經眼屈光系統后聚焦于視網膜前,不能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散瞳驗光由于消除了調節的干擾,避免了兒童調節過強或松懈調節痙攣暴露了真實的屈光度,散瞳后綜合驗光因眼不動用調節,物像投射到視網像的屈光度即是不動用調節的屈光度,但在平時的生活中都是縮瞳視物,在看近時動用調節,看遠時讓睫狀肌放松,每一個人調節和放松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散瞳和縮瞳后用綜合驗光的屈光度是有變化的[3],準確的近視配鏡度數應該是縮瞳后綜合驗光的結果結合客觀檢測結果、眼位、調節功能確定最終的MPMVA[4]。
3.2 復性近視散光,單純性近視散光,有50%~60%的散瞳后綜合驗光矯正視力不佳,40%~50%的矯正視力能達到MPMVA,看角膜曲率的測量值:總散光=角膜散光+晶體散光,總散光=角膜散光,散瞳后綜合驗光矯正視力平均可達到MPMVA,總散光≠角膜散光,有部分散光是晶體散光,在散瞳后睫狀肌松弛,晶狀體懸韌帶緊張→對晶狀體產生牽拉作用,晶狀體變扁平,縮瞳后睫狀肌收縮→晶狀體懸韌帶放松→解除對晶狀體的牽拉作用→是有彈性的晶體變凸,根據睫狀肌的不同狀態而引起的晶狀體的變化,晶體散光的矯正視力在散瞳和縮瞳后就會出現顯著差異。
3.3 散瞳后綜合驗光的散光軸位和縮瞳后綜合驗光的散光軸位差異性變化在于散光按調節分為靜態散光和動態散光[5]。靜態散光是由于角膜及晶狀體屈光面異常或晶狀體傾斜(生理性)所產生的散光。動態散光是由于睫狀肌收縮不協調,是晶體各部分的調節不均,曲率相應改變而致的一時性散光狀態,既有散光度的變化,又有散光軸向的變化。動態散光可見于:散光性調節(睫狀肌局部收縮引起的局部調節,及動態晶體散光);調節性散光(調節作用產生的剩余散光,不調節時則不產生),從上述原理可以看出散瞳后綜合驗光的散光軸位和縮瞳后綜合驗光的散光軸位差異性變化是有調節引起的。縮瞳后綜合驗光儀上用交叉圓柱鏡精調的軸位更符合日常生活中用眼時的視覺清晰度,配出的眼鏡佩戴更舒適,視物更持久。
綜上所述,散瞳驗光的度數不能做為給鏡的度數,縮瞳后必須復驗結合客觀檢測結果,眼位,調節功能,確定最終的給鏡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