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玥薇 蒲向陽(通訊作者)
(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小兒呼吸內科 重慶 409099)
支氣管哮喘是兒童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是氣道的慢性炎癥反應導致[1]。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2]。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可逆性氣道阻塞,呼吸氣流受限,從而使得患者出現相關不適甚至生命危險[3]。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臨床治療效果一般[4]。肺功能監測一方面可以輔助哮喘診斷,另一方面有利于病情評估,分析相關藥物治療效果和疾病轉歸,從而為臨床醫生提供有利的信息輔助疾病診治[5]。納入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100 例兒童哮喘患者作為對象探討肺功能監測在兒童哮喘中的應用價值。詳細情況如下報道。
納入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100 例兒童哮喘患者,其中男性患兒59 例,女性患兒41 例,患兒年齡范圍5~12 歲,平均年齡為(6.5±1.8)歲。發病時間3 個月~4 年,平均發病時間(2.1±0.4)年。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患者病史、癥狀、體征符合哮喘診斷標準,均未接受過正規激素治療,病歷資料齊全。(2)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并配合工作。
排除標準:(1)合并急性嚴重的肝腎臟功能障礙的患兒。(2)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其他高度傳染性疾病的患兒。(3)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躁狂等精神障礙性疾病難以配合工作的患兒。(4)合并白血病、淋巴瘤等腫瘤性疾病的患兒。
所有患兒采用相同的肺功能監測系統進行肺功能監測,由同一位操作的專科醫生進行,測量前結合患兒年齡、性別、身高等指標查對預計值,指導患兒正確地進行吹氣,通過連續測量3次取當中最高的結果作為最終檢測結果。
觀察記錄患兒治療后1、2、3 個月肺通氣功能指標,包括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呼吸流量(PEF)、25%用力呼氣肺活量(FEV25)、50%用力呼氣肺活量(FEV50)、75%用力呼氣肺活量(FEV75)以及各項指標占預計值百分比。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兒治療后FEV1、PEF、FEV25、FEV50、FEV75 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治療后3 個月優于1 個月、2 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效果逐月提高,P<0.05。
表1 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s)
組別 例數 FEV1 PEF FEV25 FEV50 FEV75治療后1 月 100 81.25±1.76 75.33±2.79 61.29±4.12 61.11±3.54 52.69±2.98治療后2 月 100 83.32±1.88 81.28±3.11 72.39±5.22 70.59±4.34 68.37±3.16治療后3 月 100 86.74±2.31 87.49±3.96 85.87±5.98 84.62±4.99 80.14±3.89治療前 100 69.87±1.21 69.47±2.65 53.45±3.57 52.29±3.11 45.76±2.87
治療后3 月患兒肺功能異常率較治療前及治療后1、2 個月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疾病,臨床發病率不斷上升,氣道受阻和繼發的呼吸困難是主要的表現,給患兒生命健康安全帶來重大的威脅。研究認為哮喘可以視為一系列綜合征的組合,同時具有如下病理特點,包括可逆性呼吸道阻塞、氣道高反應性、氣道炎性反應、氣道結構改變。因而通過結合呼吸道阻塞、氣道高反應性、氣道炎性反應、氣道結構改變四個方面從而對哮喘疾病作出綜合評估是當今哮喘管理的重要出發點,有利于哮喘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治療后評估。可逆性呼吸道阻塞是哮喘疾病最主要的客觀指征。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早期即可以出現呼吸道炎癥反應,通常由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等慢性炎性反應細胞在黏膜固有層和結締組織外膜大量聚集導致[6]。氣流受限是支氣管哮喘最重要的功能異常表現,同時也是哮喘喘息、呼吸困難等相關癥狀體征的病理基礎[7]。雖然支氣管哮喘的氣流受限通常是可逆的,然而疾病晚期可能出現不可逆性改變。支氣管哮喘過程中支氣管痙攣使得呼吸道直徑較正常縮小,同時可存在氣管壁水腫或炎性分泌物阻塞,另可伴可能隨著肺表面活性物質失活從而導致呼吸道阻力增加[8]。呼吸道重塑指氣管壁的各種結構性改變,表現為肥大細胞核上皮細胞增生以及黏膜細胞化生,氣管壁皮下組織膠原蛋白或基質成分的大量堆積[9]。呼吸道重塑后出現內層或外層的氣管壁增厚,前者表現為氣道狹窄氣流受限,后者則主要表現為氣管變硬[10]。
本文探討肺功能監測在兒童哮喘中的應用價值。結果表明,患兒治療后FEV1、PEF、FEV25、FEV50、FEV75 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治療后3 月優于1 月、2 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月患兒肺功能異常率較治療前及治療后1、2月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支氣管哮喘的患兒通常出現學習狀況受影響,學習能力下降,發作頻率較多的患兒可能會因無法正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因而可以說明支氣管哮喘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同時造成影響。臨床上治療哮喘最主要的是癥狀控制效果。雖然支氣管鏡下支氣管內膜活檢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是支氣管氣道炎癥平均的金標準,但往往操作復雜、有創、價格較高、可重復性差,從而限制了臨床的推廣應用。通過臨床癥狀反應患兒炎癥程度往往不能全面正確把握患兒哮喘的綜合情況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或調整治療策略。通過肺功能監測可以對兒童氣道炎癥程度進行有效評估,從而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等[11-12]。結合本結果哮喘急性發作期FEF25、FEF50、FEF75 等小氣道功能指標下降較 FEV1、PEF 等大氣道功能指標更加明顯該現象可能由于哮喘急性發作期主要表現為小呼吸道功能下降為主,臨床上治療時可以針對性地適當選用支氣管擴張劑進行相關治療,防止肺功能進一步下降。適當地選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對于防止哮喘危重狀態也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實踐中結合臨床表現并對患兒哮喘進行定期檢測具有重要意義。FEV1 是評價哮喘急性發作的嚴重程度的重要標準,可以用于臨床哮喘嚴重程度的分級。FEV1 占預計值百分比≥80%為輕度,FEV1 占預計值百分比60%到79%為中度,FEV1 占預計值百分比小于60%為重度。然而臨床發現大多數哮喘急性發作期患兒FEV1 的測量值并無異常,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關系不大,哮喘嚴重程度分級的定義有必要重新制定,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指標。
綜上所述,肺功能監測可以觀察治療后兒童哮喘改善情況,從而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