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維剛(四川省大邑縣人民醫院)
近年來,肝膽疾病的增加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傷害,肝膽系統常見疾病除了基礎治療外,必要時還需進行手術治療。但是肝膽疾病術后容易發生并發癥,尤其是膽漏。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膽漏量少或能及時經引流管漏出者可表現為局限性腹膜炎,出現右上腹的疼痛、壓痛、肌緊張等,但全身反應不明顯;如漏出量大或引流不暢伴感染時,可以有彌漫性腹膜炎和嚴重的全身炎癥反應,甚至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什么是膽漏以及發生膽漏后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膽漏多發生在肝膽外科手術與腹部外傷中,肝膽外科進行膽囊、膽道、肝臟手術,術后可能發生膽漏,發生原因常見于肝創面膽管漏、膽囊管殘株漏、膽囊床迷走膽管漏、膽總管置T管后膽漏、拔T管后膽漏、膽腸吻合口膽漏、膽管損傷后膽漏。膽總管置T管后膽漏可能由于術后T管被病人不小心給拽了一下,造成了T管移位,膽汁便漏在腹腔造成膽漏。此外就是外傷,如車禍等,這種意外極易損傷肝臟,肝臟破裂后出現出血,可能合并膽管損傷,手術則不僅要修補肝臟,膽管損傷所致膽漏的問題也需要解決。所以,從根本上來說膽漏是外傷造成或術后發生的。
膽漏在肝膽手術是常見的并發癥,是手術后肝臟斷面、膽囊創面、膽腸吻合口發生漏膽,膽汁沒有完全從膽總管或膽腸吻合口流入腸腔,膽汁或含膽汁的液體持續從膽道破損處流入腹腔、腹膜后,或經引流管引流到體外即為手術后膽漏。膽漏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中上腹劇烈疼痛,不能忍受,隨后腹痛波及全腹。對于患者的膽漏,需要及時處理,術后膽漏采用保守治療、介入治療還是再手術不能一概而論,須視膽漏的原因、部位及合并情況而定。發生初期因沒有瘺管形成,稱為膽漏。1周左右,膽汁流出道被纖維組織包裹,瘺管形成,即稱為膽瘺。本病發生率為0.5%-2.4%。
若術中留置T管及血漿引流管,術后一般來說深黃色膽汁應該是T管引流出,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淡紅色液體或淡黃色液體,若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深黃色膽汁,考慮術后漏膽。若未留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出現突發中上腹劇烈疼痛,不能忍受,則考慮有膽漏可能,需進一步檢查了解是否膽漏,常用腹部彩超檢查是否有腹腔積液,若有中大量腹腔積液,進一步檢查方法有,單純腹腔穿刺或女性己婚患者行陰道后彎窿穿刺、B超引導下腹腔穿刺抽出膽汁樣液體予以確認。必要時行腹腔鏡探查或剖腹探查確診。
保守治療。T管每日引流膽汁量大概每日小于500mL屬于正常情況,如果多于這個數值,那么可能膽總管下段有梗阻。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深黃色膽汁,考慮術后漏膽,保持腹腔引流管引流通暢,需進一步行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若明確伴感染,可根據藥敏試驗加強抗感染治療。
治療上保持血漿引流管通暢,可以每天使用抑酸藥物,比如西米替丁、奧美拉唑。出現大量膽汁的情況,若合并胰漏可以用奧曲肽、生長抑素。
手術治療。ENBD(行鼻膽管引流術)具有良好效果,且不需再次進入腹腔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更容易接受。其次是再次手術。及早發現膽漏很重要,尤其是在手術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充分解剖膽囊三角,顯露分辨膽囊管、肝總管、膽總管,避免膽管損傷。手術結束前應常規檢查肝外膽管是否完整,觀察膽囊管殘端生物夾是否有松動,膽囊壁與肝門處是否有纖維索帶或者細的管道。膽囊某些管道與右肝管或者副肝管不易區分,為了分辨清楚是否漏膽,可以用干的紗布條按壓手術區5分鐘,觀察是否有黃染,出現有黃染考慮漏膽,則需要進一步明確漏膽位置,分析原因,也可經膽囊管行膽道造影來協助診斷。
膽瘺的治療方法有多種,不同的膽瘺對應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以下就是我們常見的幾種:
(1)如果是膽囊切除以后,排除膽管損傷,患者膽囊床的迷走膽管出現膽瘺,這種情況經過積極的引流以后,會在1-3周左右慢慢自行愈合。在愈合之后,沒有黃疸,患者復查腹部彩超沒有腹腔積液,可以將引流管拔除。
(2)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行膽總管探查之后,或者是肝臟的切除手術之后的膽瘺。這種情況如果患者的膽瘺較多,而且是較大的膽管出現膽漏。這種情況愈合的機率比較小,必要的時候患者還可能需要進行二次手術進行膽管的修補,或者是在ERCP下放置支架,進行進一步的支撐治療,通過上述治療,多可以將患者的膽漏治愈。
(3)另外,患者如果是術中未留置腹腔引流管,術后較小的膽管出現膽漏,這種情況也可以考慮在超聲引導下行局部的穿刺引流,經過積極的引流1-3周之后,患者的引流量慢慢減少,患者的膽漏也會慢慢停止。復查腹部彩超或者腹部CT,如果腹腔內沒有積液,患者沒有腹痛的癥狀,沒有黃疸,可以考慮將引流管拔除。
膽瘺漏作為一種肝膽手術的常見并發癥,如果不盡早治療的話,發展嚴重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一旦發現膽漏的出現一定要積極進行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