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彗權(富順縣晨光醫院)
在我國臨床上,由于脊髓疾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臨床表現也各有差異,這就會導致部分臨床表現不典型的脊髓疾病患者被誤診與漏診。基于此,本文章就帶領大家一起正確認識脊髓疾病的不典型表現,并了解相關的鑒別知識。
在一般情況下,標準的脊椎成像是可以觀察到患者結構性骨髓病變情況的,因此,熟悉與了解可能會造成誤診與漏診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脊髓疾病的不典型表現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①中風:以單側無力的為主Brown-Sequard綜合征;②運動神經元病:浸潤性脊髓神經根病;③腰椎多發性神經根病:類似于腰椎管狹窄的運動相關癥狀或以LMN體征為主的圓錐病變;④臂叢神經炎:髓內或極高位頸髓病變的單肢表現;⑤急性多發性神經病:脊髓休克;⑥慢性多發性神經病:感覺平面發展不完全或脊髓疾病被另-種神經病變所掩蓋(雙重病理);⑦不安腿綜合征:夜間腿部痙攣;⑧代謝性肌病:運動相關性癥狀;⑨外周血管疾病:運動相關性癥狀;⑩骨關節炎(膝關節、髖關節、腰椎):曲解病史。
病史方面的考量。病史價值主要是取決于誰來采集。因此,若脊髓疾病患者選擇的就診科室不當,其診斷結果可能就會出現偏差,且只是反映了主治醫生的偏見。例如,當一名患者行走存在困難時,整形外科的醫生就會將原因歸結于膝關節、髖關節、腰骶關節強硬或者是骨關節炎,不會意識到患者是否是因為退化原因而影響到頸、胸段脊柱。另外,雖然有部分整形外科的醫生會注意到這一方面的鑒別診斷,但多數神經科醫生仍舊會發現,經過髖關節置換術或者是膝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患者的步態障礙仍舊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這主要是因為患者根本的疾病為脊髓型頸椎病。
在病史這一方面,導致誤診與漏診的原因還與脊髓疾病癥狀的波動有關,這一點在脊髓脫髓鞘疾病患者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由于這種類型患者的運動癥狀會明顯加重,因此就極易被誤診為腰椎管狹窄與外周血管疾病等。同時,某種脊髓血管畸形也會導致患者出現與運動相關的波動性癥狀,例如較為常見的硬腦膜動靜脈瘺。另外,在夜間,患者癥狀的波動也會影響到醫生的診斷,以致某些源自脊髓疾病所致UMN病變的腿部痙攣,會被醫生誤診為“不寧腿”。
不完全性脊髓綜合征。由于大部分脊髓疾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完全性脊髓綜合征,這就會大大提高臨床誤診率。
脊髓半側(Hemicord)病變。由源自脊髓半橫斷而引起的完全性Brown-Sequard綜合征在我國臨床上是非常罕見的。其中,較多患者的病因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以身體一側為主的癥狀。若患者單側肢體出現突發性無力,但不會影響到對側感覺功能,就極易被確診為中風。
內在性脊髓病變。針對于晚期脊髓空洞癥來說,其臨床診斷較為簡單,但對于早期的脊髓空洞癥來說,其診斷過程仍舊存在較大的困難。比如,當患者出現了單肢和以LMN體征為主的表現時就會被誤診。
喙側和尾側綜合征。高頸髓病變除了會表現出假性神經感覺癥狀,還會表現出上肢LMN體征,嚴重的情況下可導致患者上肢遠端無力或消瘦,且具體發病機制尚不夠明確,但據相關研究顯示,可能與血管機制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其中,若患者的枕骨大孔水平頸髓最上端發生病變,再加上患者初期單肢的臨床表現,這都會對醫生的診斷產生誤導作用,直至患者其他肢體受到影響后才會被確診。同時也會受累次序多呈現為旋轉性,例如,先右臂,后右腿、左腿,最后左臂。另外,若患者脊髓下端的圓錐部位發生病變,就會出現LMN與UMN這兩種混合體征。在診斷過程中,若LMN體征表現較為突出,就容易被誤診為馬尾綜合征。
脊髓休克。“脊髓休克”主要是指人體脊髓遭受損傷處于超急性期內,其痙攣癥狀沒有開始,但腱反射已經消失時的一種異常表現。這種癥狀在患者肌張力沒有增加或者是腱反射亢還未出現前會持續少之數天,多著數周,因此就極易被誤診為急性神經病變。另外,由于急性脊髓疾病變與脊髓休克的發病方式十分相似。因此,在對Guillain-Barre綜合征進行診斷的過程中,也要對患者開展緊急脊髓MRI檢查。由于上述兩種疾病的表現考無顱神經受累的神經病變,就要盡量減少急性可治療脊髓病變的誤診與漏診。與此同時,大部分會誘發脊髓休克的疾病均無需進行緊急的手術干預,例如,大面積梗死、不可逆性創傷以及急性壞死性脊髓疾病等。
雙重病理。針對與部分較為嚴重的周圍神經病變,其極易會隱匿脊髓疾病征象共存的這一實施,且這兩個病理過程之間并無直接性的相關關系。例如。若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出現了脊髓疾病時,在診斷過程中,前者的表現就會延遲后者的診斷。且周圍神經與脊髓在部分情況下也會因病理過程相同而受損,在這一方面,維生素B12缺乏癥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總的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身體不適,就要及時入院就診。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進行多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