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晚林(岳池縣人民醫院)
我在門診就診期間,曾遇到一名患者,自稱稍微一用力就會出現尿失禁的情況,身邊的朋友說可能是壓力性尿失禁,患者詢問哪些檢查可以判定壓力性尿失禁病癥?該病如何治療與預防?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顯示,就世界范圍內的女性群體23.0%存在不同等級的尿失禁病癥,50.0%為壓力性尿失禁,7.0%為明顯尿失禁癥狀。
壓力性尿失禁(簡稱 SUI)本身指的是,人在打噴嚏或劇烈咳嗽的情況下(也就是腹壓增高的情況下),出現無意識、不自覺的滲尿。部分患者在大笑或腹壓增強的情況下,會出現不自主的漏尿。在其體征檢查階段,患者通過增加腹壓,醫務人員能夠直觀的看到尿液的隨意流出。通過開展臨床尿動力學檢查,能夠發現當膀胱充盈測壓時,通過單一性的增加腹壓,不刺激逼尿肌收縮的情況下,患者存在隨意漏尿現象。目前臨床醫學就壓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及生理機制未能得到全面解釋,就當前相關文獻表明,該病可與膀胱頸、尿道粘膜功能、括約肌功能、盆底肌功能、神經系統功能等有關。該病也可發生在男性群體內,男女性尿路解剖結構不同,男性群體內該病的發生比較少見。一般進行了前淚腺根治術患者患病率為8.0%-40.0%,良性前淚腺增生術后患病率為1.0%。經過常規的盆底肌訓練后,患者癥狀可得到緩解。嚴重患者可選擇尿道粘膜下藥物注射,嚴重男性患者則實施吊帶手術治療方案,但其臨床療效并不顯著。
(1)年齡。女性年齡的增長會增加尿失禁發生率,一般40-55歲為該病的高發年齡段。認為尿失禁病癥與患者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會出現盆底肌肉松弛、括約肌退行性病變、臟器疾病等,會導致尿失禁病癥產生,或促進原本輕微的尿失禁病癥進展;(2)生育。尿失禁病癥與患者生育次數呈正關系,就高齡女性生育者該病發生率較高。順產人群的發生率高于剖宮產人群,剖宮產人群高于未生育人群。在女性生育期間,一些加速產程的手段及技術,也會增加尿失禁發生率,若胎兒過重也會增加母親尿失禁發生率。(3)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與患者盆腔臟器脫垂有密切的關系,兩者一般同時存在。脫垂患者的盆底排列比較紊亂、且盆底組織平滑肌纖維較細,結締組織纖維化或肌肉萎縮,將會增加該病的發生;(4)肥胖。就女性群體,肥胖患者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患者,通過科學的減肥方法,能夠降低該病的發生;(5)遺傳。該病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相關性,該病患者患病率與其直系親屬呈正關系。
該病是所有尿失禁病癥中發病率最高的病種之一,任何疾病的診斷,均需要從病史、臨床體征、輔助檢查三方面入手,完善診斷依據。就該病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診斷依據說明:(1)病史。女性群體較為常見,經產婦發生率較高,肥胖女性也較高。存在既往盆腔手術史、產傷史、剖宮產手術史等病史。(2)臨床體征。患者出現腹內壓增強時,比如:咳嗽、噴嚏,患者尿道會出現自主的尿液漏出。嚴重的患者不管是行走還是平躺,均會出現尿液漏出癥狀。大部分患者要長期佩戴尿墊,對患者的生活及生產會產生影響。患者體格檢查階段,部分會出現直腸、子宮、宮頸脫垂等癥狀。部分存在神經病變的患者會出現陰部感覺消退或陰部功能消退、出現括約肌松弛、下肢肌肉功能減退等。(3)輔助檢查。為患者提供尿流動力學檢查,患者咳嗽時可測出腹壓漏尿點,患者的尿道壓低、患者的尿流率增加,無法觀察逼尿肌收縮情況。據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的問卷調查顯示,其輔助檢查包括: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鏡檢查、尿量(殘余)測定、腎,盂造影。除了上述病史詢問之外,還需要結合病情,開展體格檢查,或科學開展實驗室檢查,包括:尿常規、肝腎功能、血常規、尿液培養。制定問卷表,調查患者殘余尿液、尿流率、排尿日記等。可借助輔助檢查,比如:CT、超聲、膀胱鏡、造影等,以此為該病的診斷提供依據。不僅如此,在疾病診斷中,要與急迫性尿失禁進行合理區分與鑒別。急迫性尿失禁指的是患者膀胱逼尿肌收縮不穩定,偶可出現突發性尿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褲子還沒脫完就漏尿。部分病人有同時存在的現象。依據病癥癥狀,患者通過增加腹壓,出現尿液隨意溢出現象,但當加壓運動停止后,尿液是否終止為明確的診斷依據。通過開展體格、實驗室、器械檢查,能夠保障診斷的專業性,借助壓力與尿墊試驗、問卷調查等,可為檢查提供輔助。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該病主要劃分為:輕度:患者不需佩戴尿墊,活動期間無尿失禁現象,夜間也無尿失禁現象,但增加腹壓則出現尿失禁;中度:患者腹壓增加或行走站立時,存在頻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專門的尿墊才可維持正常生活;重度:患者在起立活動、睡姿變化時會出現尿失禁,對患者生活及工作會產生影響。
(1)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主動戒煙戒酒,積極開展減肥運動,科學飲食,調整生活習慣。(2)積極開展盆底肌訓練。就該病目前未形成統一的訓練方式,一定量的盆底肌訓練,可保障療效。其訓練方式:提肛運動2s-6s,松弛盆底肌肉,適當休息2s-6s,反復進行10-15次,每天反復訓練3-8次,持續訓練2個月以上。這一訓練方式簡單,可行性較高,就不同病癥的適應性較好,但其停止訓練后療效可持續時間未能全面研究。(3)合理進行藥物治療。常用的治療藥物:米多君與甲氧明,前者的副作用較小,且治療效果最佳,若與盆底肌訓練治療、雌激素等混合應用,可提升治療效果。或注射選擇性α1-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刺激患者尿道,增強患者尿道受體,以此激發神經元,提升尿道阻力。但藥物治療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常見為高血壓、四肢疾病等,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患者出現中風(多為腦中風)。(4)有效開展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期間,要綜合考慮其適應癥,包括:①存在著盆底病變、臟器脫垂且需要重建患者;②手術治療無效果或藥物耐受不好患者;③生活質量要求較高患者;④重度尿失禁,影響患者生活。目前應用最廣的就是經陰道尿道中段吊帶術,該手術具備小損傷、療效好的特點,其類型包括:TVT,TVT-O,TOT 等,雖說存在一定的合并癥,但其發生率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