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但群英(四川省仁壽縣人民醫院)
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病來說,主要發生在準媽媽妊娠20周后,表現出全身范圍小動脈的痙攣進而引發高血壓、水腫和蛋白尿等臨床表現綜合征的情況,此病在我國具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其也是導致準媽媽出現死亡的主要疾病類型。隨著此疾病不斷的進展,往往會對準媽媽造成進一步的影響,甚至威脅母嬰的安全。
腦部:此病會引起腦部動脈的痙攣,進而造成腦組織的缺血和水腫,繼頭暈、惡心、頭痛、嘔吐或者抽搐等情況,如果嚴重的話,患者腦部血管會收縮且伴隨血管的栓塞,發生點狀的出血,此類病人也常出現昏迷情況。
腎臟:此病會導致腎臟缺血,而毛細血管的血栓形成還會對腎功能造成損傷,進而造成少尿和蛋白尿等,甚至會造成腎功能衰竭。
心臟:此病會可能會導致心臟冠狀的動脈發生供血的不足,進而使心肌出現缺血、水腫、點狀的出血和壞死等。準媽媽周圍動脈發生痙攣,其動脈阻力會增加且心臟的負擔也會加重,進而左側心臟出現衰竭。
肝臟:如果是重度妊娠高血壓病,可能會造成肝臟表面的出血,患者上腹部會出現不適,繼續發展會產生血腫,嚴重的話會導致肝破裂而出血。
眼部:此病會使患者視網膜的小動脈發生痙攣、高度的水腫或者缺血等情況,患者出現視力的模糊和眼花等癥狀,如果嚴重的話會造成暫時性的失明。
年齡因素:如果女性初次懷孕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者超過40周歲,其患妊娠高血壓病概率就會增加,因此備孕時要做好對年齡段計劃合理制定。
遺傳因素:根據相關統計,存在妊娠高血壓病女性群體內,超過40%的患者都有家族的遺傳因素,因此女性懷孕時要對家族史了解清楚,便于對病因早日發現和治療。
營養因素:在孕期內,準媽媽要加強對自身營養的攝入,對鈣元素及時補充,避免出現貧血,血鈣元素降低會引發妊娠高血壓病的出現。
胎兒的發育狀況:隨著胎兒發育不斷的變化,如果準媽媽存在糖尿病、多胞胎、子宮內羊水過多等情況,就會使子宮的張力太大,則其患妊娠高血壓病概率也會增加。
肥胖因素:若女性過于肥胖,在懷孕后則其出現高血壓病的概率就會增加,肥胖是引發妊娠高血壓病潛在的因素。
基礎護理:首先要保證患者具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便于對其癥狀進行緩解。要保證病房內整潔、安靜、空氣良好流通等,減少探視,各種的醫護操作要盡可能集中實施,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鎮靜劑促進患者的睡眠。然后需要做好患者的體位調整,通過左側臥位能夠使妊娠的子宮對其下腔靜脈壓迫進行解除,對子宮胎盤內血液的循環進行改善。另外,需要做好飲食的護理,讓準媽媽吃一些易消化、富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類的食物,且要注意對鈣、鎂和鋅等一些微量元素的補充,若患者存在水腫情況,要對其食鹽攝入量進行限制。
產前護理:因為患者產前會出現焦慮、煩躁和恐懼等心理,進而導致失眠、厭倦和思想的不集中等情況,這對控制的血壓造成了影響。相關人員要和患者多進行溝通,向準媽媽進行相關知識以及圍分娩期的注意事項講解,還可以借助科教的視頻和病友間的交流,來緩解準媽媽心理的壓力,使準媽媽具有良好心態面對圍分娩期。同時,對患者生命的體征要嚴密監測,若是輕度的患者,要每天進行2次血壓測量,中度患者每天進行4-6次的測量,而對重度的患者要通過多功能的監測儀對患者血壓、心電圖和脈搏等生命的體征以及呼吸、意識、體溫和精神狀態等動態化實施監測。對患者的胎心、胎動也要監測,要求6小時進行1次監測,且注意患者胎心音的強弱和節律,若患者胎心音每分鐘低于120次或者超過160次,都要向醫師及時進行報告,并配合醫師進行處理。在尿液的檢測中,對24h的尿蛋白、血尿常規和尿素氮等進行監測,并對尿液的性狀以及尿量準確進行記錄,將結果向主管醫師及時告知,對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良好的依據。在進行硫酸鎂的治療中,通過硫酸鎂能夠對子癇發作的預防與控制,但此過程要把握好其用量和濃度。
產時護理:產時要對患者血壓、脈搏和呼吸等嚴密進行觀察,防止其血壓發生極度的升高,如果必要可以對第二產程進行縮短。若患者發生眼花、頭痛、惡心和嘔吐等情況,要立即通過剖腹宮來進行分娩的結束。在完成胎兒的娩出后,要通過宮縮素避免產后的出血,且還要對患者在產房繼續進行觀察,等到其生命體征逐漸平穩后再回到病房。
產后護理:在產后的第1時間要將嬰兒健康告知準媽媽,鼓勵其盡早進行母乳的喂養,此時還要加強對患者呼吸、血壓和脈搏等生命的體征實時監測,防止產后的子癇發作。在產后的12h中,一定要求準媽媽臥床進行休息,并對其陰道的出血量進行記錄,防止過早出現活動,還可以手法對準媽媽的子宮區進行按摩,幫助宮腔內的積血排出。同時還要保持準媽媽會陰的清潔工作,必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抗生素,防止產后發生感染。
妊娠期高血壓病對母嬰生命安全有著很大的威脅,因此在妊娠期高血壓病準媽媽的圍產期中,一定要重視對準媽媽的護理工作,全面實現對準媽媽身體狀況的監測,這對確保母嬰生命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