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任加強(崇州二醫院)
股骨近端骨折高發于老年人群,是一種常見的髖部骨折疾病,且對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若治療不及時容易造成關節僵硬甚至是骨折畸形愈合。在過去,股骨近端骨折常采用保守治療,這一治療方法的弊端在于恢復期較長,患者長期臥床易導致褥瘡、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靜脈血栓等現象。同時保守治療的力學不穩定會造成骨折畸形愈合,髖內翻、下肢外旋以及短縮畸形,長此以往髖部在牽引下會導致膝關節僵硬。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治療股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有髖動力鋼板和股骨近端釘等方式。本文探討了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內固定治療方法,希望為股骨近端骨折臨床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術前復位是股骨近端骨折治療的重要環節,復位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手術的效果。術前復位處理得當能確保后續手術的順利進行,提高手術效率,確保治療效果。患者在手術中的出血量將大大減少,與此同時手術的時間也將大大壓縮,治療工作事半功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股骨近端骨折術前復位均能順利完成。這是由于部分患者的內側支撐骨塊存在塌陷現象,增加了術前復位的難度。為此醫護人員制定科學的復位方案,在術前復位中要控制好力度,在進行輕度內旋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增加加牽引的力度,并用雙手輔助復位,擠壓患者髖部,確保復位的治療的效果。
在內置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手術過程中,主刀醫生要精確控制切口的位置,若切口位置不正確,在內置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過程中會出現導針和主釘的插入位置與切口位置不平行,患者髖部軟組織會受到損傷,同時手術的進展也將變得不順利,增加了手術的時間。雖然這種現象對于年輕患者的影響并不大,但股骨近端骨折高發于老年人群,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較差,切口位置誤差會對老年患者造成較大影響。為了確保切口位置的準確性,可利用透視下細鋼針定位的方法,且這一方法能減少創口面積。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進釘點的確定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的重要環節。進釘點位置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效果,進釘點位置關系到股骨近端的復位工作。在傳統的治療方案中,進釘點的位置通常選擇在大轉子頂點出,在大量的臨床數據中,大轉子頂點并不是最佳的進釘點。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最佳的進釘點位于大轉子頂點前一橫偏內側,因為這一位置更符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插入軌跡。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放置和內固定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但由于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年齡偏大,在患者群體中,普遍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導致主釘在插入時易發生復位丟失的狀況,造成骨折線分離或者移位,影響到手術效果。當此現象出現時,主刀醫生需要拔出主釘再次重新插入。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在主釘插入的過程中,主刀醫生要控制好力度,切不可用力過度,避免股骨干骨折的現象發生。插入主釘過程中,結合透視及時調整插入位置,確保位置正確,避免導針進入關節腔。
具體的操作如下,術前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制定麻醉方案。術前對患者實施神經阻滯麻醉,同時在手術前30 分鐘為患者注射預防性抗生素,避免手術感染。在術中,引導患者采取正確手術姿勢,患者保持仰臥位。主治醫師借助C型臂X線機,進行牽引復位工作。切口位置位于股骨對應處,切口大小5 厘米左右,進釘點選取大轉子頂點前一橫偏內側0.5 cm處。導針進入髓腔,進行擴孔,再將主釘插入,拔除導針,調整主釘的角度和插入深度。借助C型臂X線機插入螺紋導針,鎖定螺旋刀片予,根據患者的骨質狀況擰入遠端固定螺釘,借助C型臂X線機觀察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狀態是否合格,確保股骨近端髓內釘的穩定性,安裝尾帽。在沖洗患處后,縫合手術切口。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內固定治療完成后,需要對患者靜脈注射抗生素,術后三天持續靜脈注射,術后四天口服抗生素。在術后護理人員要定期為患者換傷口上的藥。為了確保術后恢復狀況良好,患者在術后的三天要開始復健訓練,訓練股四頭肌的功能。患者在出院后,護理人員要做好延續性護理工作,囑咐患者定期吃藥,定期復查。患者在出院后的六個月內,每個月進行一次復查,六個月以后,每半年進行一次復查。復查工作持續兩年。
股骨近端骨折是一種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這一疾病高發于老年人群。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較差,術后愈合能力較弱,這給治療和恢復工作增加了難度。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內固定治療是臨床中常采取手術療法,且在老年患者的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置的創口較小,內釘的抗壓、抗拉能力強。但是主治醫師在手術中要注意釘入點位置和切口的位置,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