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中學,甘肅 慶陽 744500)
目前,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不斷深入,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高中階段是學生意識、思維、認知發展的關鍵階段,此階段綜合素質教育尤為重要,而美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相關教育部門尤為重視高中階段美育教育。[1]而音樂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美感、陶冶學生情操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教育部門重視高中音樂教育工作開展,其中,《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確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基本理念,可見在高中音樂教育中重視貫徹美育理念。而民族音樂蘊涵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因此,在高中美育教育中開展民族音樂鑒賞意義重大。但目前具體工作開展中存在諸多弊端和問題,需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分析,找尋高效的解決策略。
“審美”在美育教育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任何一門藝術均具有其審美價值,對于民族音樂而言,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民族音樂文化匯聚的精髓所在,這些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而在高中美育教學過程中鑒賞民族音樂,能夠提高學生審美素養。[2]以歌劇《圖蘭朵》為例,其將中國民歌《茉莉花》引入其中,將其設定為主體音調,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喜愛。同時,中國民族音樂具有橫向旋律的特點,為聽眾營造了深邃意境,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特有審美習慣。以新疆歌舞為例,其歡快且輕巧,而蒙古族音樂則具有豁達和悠長的特點;再以江南絲竹為例,其以委婉動人為特點,均體現了不同的審美情趣。將民族音樂鑒賞應用于高中美育教育中,能夠為學生提供祖國優秀民族音樂審美體驗,傳播民族音樂體現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
我國民族音樂是源遠流長文化的載體之一,各民族不同音樂體現了不同文化特色,江南音樂優美婉轉,與其唯美意境相融合;蒙古長調豪放、寬廣、豁達,與其地域特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3]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會涉及京劇音樂《霸王別姬》、河南民歌《刨洋芋》等,均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傳遞特有的精神真諦,且民族音樂中蘊涵著民族文化、民族意識、民族信仰、民族性格、民族價值觀等內容,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為民族精神能夠促使人民產生民族歸屬感,強化愛國精神培養,以此增強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共同生存的靈魂核心所在。
目前,高中美育教育中民族音樂鑒賞課程不斷受到教育部門關注,學校重視民族音樂鑒賞課程的開展,但是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具體課程開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學生興趣不足,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壓力,而受升學壓力影響,且在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高中生普遍重視文化課程,對民族音樂鑒賞情趣不高,同時缺乏相關體驗,很難真正領略樂曲的美妙之處,審美體驗不足,進一步導致興趣減退;(2)缺乏音樂體驗感。民族音樂鑒賞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感受音樂,以此領略其中的美好,但很多學生缺乏此類審美體驗,在民族音樂鑒賞過程中體驗感不足,無法真正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音樂欣賞課程構建難度更高。(3)教師多采取傳統授課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缺乏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民族音樂鑒賞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播放音樂作品,教師講解其中包含的理論,讓學生學習,并體悟其中蘊涵的精神和審美價值,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且學習中重視總結與掌握,缺乏審美體驗。
在高中美育民族音樂鑒賞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體悟音樂的美好,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此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所在,在遵照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情緒。[4]以《高亢的西北腔》教學為例,精選我國西北地區民族音樂精髓,讓學生了解西北民族音樂特色,在音樂鑒賞和學習之前,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西北地區生活、人文、習俗等視頻,讓學生了解西北地區民間特色,隨后播放相關音樂作品,從而幫助學生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更好地領悟其中蘊涵的思想和底蘊。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進而創建更好的音樂欣賞課堂。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開展小組教學活動,首先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興趣愛好調查,根據學生情緒愛好具體情況進行分組,可設置“中華民族音樂組”“古典音樂組”等,根據小組成員實際情況針對性設定教學方案,引導學生課前進行小組討論,收集相關資料,課堂進行小組間分享,教師對小組分享內容進行點評。此外,還可以開展舞臺表演素質培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自身審美素養。以《獨特的民族風》教學為例,教師選擇維吾爾族民歌,將其改變為歌舞劇,根據學生特長、特點等進行角色選擇,進行歌舞劇表演,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會歌曲中蘊涵的故事和精神,體悟民族音樂的美感所在。
教師是課堂的直接策劃者,也是課堂的實施者,因此,教師自身態度、綜合素養直接關系課堂教學的呈現效果,尤其對于民族音樂鑒賞課程而言,其實踐性較強,教師自身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5]因此,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教師必須不斷補充自身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在課余時間多查閱書籍、瀏覽網頁,適當欣賞有關民族音樂的節目或紀錄片,不斷鍛煉自身音樂審美能力。同時,教師可利用業余時間嘗試學習或強化訓練民族樂器,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親自示范,配合技術設備,強化課堂教學的鮮活性。同時,學校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或者需求,適當開展“校園民族音樂鑒賞”活動,教師幫助學生選擇、排練節目,也可與學生共同參與節目排練過程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且在集體活動中強化自身審美能力,豐富自身閱歷。
民族音樂鑒賞教學實踐性較強,且審美體驗主觀色彩較為濃厚,對主體體驗要求較高,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引入先進的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教學體驗。例如,在《絲竹相和》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VR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課件制作時,教師配合使用VR模擬現實圖像,以此拓展音樂教學空間,并營造更為廣闊的教學氛圍,可利用VR技術營造江南水鄉氛圍,并引入廣東音樂特色,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民族音樂鑒賞是音樂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音樂教學目的之一,在鑒賞民族音樂的同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還可以提升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優選其中優秀民族音樂進行鑒賞教學設計,欣賞優秀民族音樂,從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通過感知欣賞民族音樂,學生能夠將思維暢想在傳統文化世界中,深入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感知傳統文化的美,體會音樂中蘊涵的豐富情感。[6]
比如,在欣賞《十面埋伏》時,就可以通過欣賞樂曲《十面埋伏》,描繪出古戰場上激烈且壯烈的情景,教師要根據學生情緒反應,適時講授劉邦用十面埋伏陣法伏擊項羽這個歷史文化故事,用繪聲繪色的語言,使學生整個思維都處于文化故事中。學生對于這個故事有所了解,當再次觀看電影畫面,欣賞音樂歌曲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就能夠更加深入體會其中情感,還可以在鑒賞音樂時,誘發學生思維想象力,豐富學生想象。長期多次經過類似這種音樂鑒賞訓練,學生就能夠做到在腦中塑造完成音樂藝術形象,還可以借助自身想象進行合理再創造,從而豐富藝術形式,深切體會音樂的美感。
高中美育教育是現階段教學工作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其實現全面發展。而民族音樂鑒賞在美育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具體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以學生興趣不高、教師素養較低、進課堂氛圍不佳等問題為主。因此,教學過程中可從上述方面著手,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并綜合應用多種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其審美體驗,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中領悟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