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漫瀚劇是我國文化部于1986年正式命名的戲曲劇種,也是到目前為止我國政府最后一個確認的戲曲劇種。漫瀚劇最早誕生于1982年,由包頭市民間歌劇團以《豐州灘傳奇》作為實驗劇目,并依托于當地二人臺的基礎上,結合蒙古族、漢族民間音樂和舞蹈等元素所創立的新型劇種。其在表現形式上廣泛汲取其他傳統劇種的優點,如京劇、晉劇在內的多個劇種,從而在劇本、音樂、舞臺表演等多個方面結合形成的地方性戲曲劇種。《豐州灘傳奇》一經演出,就在內蒙古自治區內引發熱烈關注,包頭市文化廳還針對漫瀚劇進行了充分的學術討論,最后由北京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專家對該劇的創作形式予以肯定,并因其唱腔具有內蒙古西部蒙古族民歌漫瀚調的特點,因此被稱為漫瀚劇。演出該劇種的漫瀚劇團也被當時的文化部評定為“天下第一團”,也就是說,全國由此僅有一個負責專業演出、創作該劇種的劇團。漫瀚劇作為1949年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新劇種”形式對當時的國內社會來說均產生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建構感,亦對未來豐富我國文化建設帶來了深遠影響。
自《豐州灘傳奇》演出大獲成功后,隨后由包頭市漫瀚劇藝術劇院(原包頭市漫瀚劇團)相繼創作出如《北國情》《三十三歲的女經理》《契丹女》《魂系中國》《東瀛女》和《忠烈碑》在內的多個優秀劇作。其中,漫瀚劇《契丹女》劇組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家收到法國文化部、巴黎市政府的邀請,前往法國參加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的演出。此劇是在《北國情》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創作而成,還曾參加過我國文化部舉行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的表演,并先后獲得中國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等多個獎項。《契丹女》獲得如此多的殊榮,也正式標志著漫瀚劇作為一個新劇種,正在由誕生走向成熟。進入21世紀后,漫瀚劇依舊遵循“博采眾家之長,化為自身血肉,保持發揚個性,開拓自家道路”的24字劇種指導原則,延續劇目創作的“與時性”。更是在新時期,在2003年全國上下遭遇“非典”疫情時,包頭市漫瀚劇藝術劇院僅僅用了幾十天,就創作出體現個性、別出心裁地彰顯時代特征的現代化漫瀚劇《天職》。在《天職》這部劇作中,展現出了在“非典”疫情期間醫護工作人員不畏困難、不懼險阻、不辭辛勞的優秀人民品質。包頭市漫瀚劇藝術劇院的藝術成就還不止如此,先后又創作出《金色陽光》《草原·阿媽》《房子·家》等獨具特色的漫瀚劇目,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產業的傳播也成為了影響世界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因素。草原文化在與國內其他主流文化的融合中,因其繼承民族文化人員稀少,所以導致在文化融合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在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時,首先需要從提升本民族內的文化認同感著手,進而提升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就文化價值而言,它不僅能反映出各民族各階級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認同感,還在其成分中分為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兩類。具體而言,在顯性價值方面,它有著一定的特殊性與價值導向,因而在文化融合中能夠更多的使觀眾產生民族認同感;而在隱性價值方面,需要通過彰顯顯性價值的形式,來表達出觀眾認同感與思維導向性的集聚作用。因此,漫瀚劇作為融合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劇種之一,不僅僅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化價值,還可以滿足其地區觀眾、其他地域觀眾的集體訴求。同時,漫瀚劇也進一步展現出了其作品所表達的核心文化價值觀。首先,以漫瀚劇為載體,展現出了少數名族地區的文化價值與傳承價值。漫瀚劇其自身具有的文化內涵,是由蒙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融合產生的,為我國草原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撐。其次,漫瀚劇通過對劇種的多方面創新,展現了其對于多元文化的整合作用。漫瀚劇作為一種新興劇種,在創造過程中必然會汲取許多優秀文化的精華,在融合過程也必然會積累許多創新的經驗,探索出戲曲劇種藝術的發展現象與規律。最后,漫瀚劇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漫瀚劇作為草原文化的載體之一,既有著一定的獨特性,還與京劇、晉劇等形式相關聯,體現了其不可多得的個性化特點。同時,漫瀚劇在與主流文化、外來文化的融合中,也擔負起了保護與傳承草原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使命。
第一,根據蒙古族民間舞蹈進行的改編。漫瀚劇風格作品的藝術表現不僅可以用音樂的方式進行描繪,還能夠使用舞蹈來進行表演。因為,舞蹈也與人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漫瀚劇風格作品通過使用舞蹈,可以展現出地方人民對于勞動、娛樂、戰爭等各種事物中人們所向往的美好景色。鋼琴藝術家以及作曲家通過對內蒙古地區草原文化漫瀚調進行文化解構,能夠更加精準地提煉出蒙古名族民間舞蹈的曲調和旋律,進而從多個角度描繪出草原文化熱鬧、歡愉的場面。
第二,鋼琴在漫瀚劇風格作品中的草原風俗、文化的改編。在蒙古族當中,蒙古族人們的生活服飾、飲食文化,以及娛樂方式、宗教信仰等都能夠反映出該地區的生活狀態、民族特色與各式各樣的民族傳統。鋼琴作曲家通過對漫瀚劇風格作品進行鋼琴演繹,能夠使少數民族人文文化、人文特色的結晶漫瀚劇與世界音樂相接軌,進而使我國的漫瀚劇戲曲音樂文化趨于世界前列。
首先是曲調旋律鮮明化。鋼琴作為世界三大樂器之一,它的音域寬廣,具備特殊的音樂表達能力,是西方樂器中極具代表性的樂器。在我國漫瀚劇發展過程中,將漫瀚劇的音樂情感與鋼琴樂器相結合,使其在碰撞中產生音樂更加鮮明化,值得我們學習與討論。漫瀚劇音樂特色與鋼琴作品相結合,其曲調不僅能夠區別于普通鋼琴作品或普通漫瀚劇作品的不同音樂體會,同時還能對曲調的旋律進行發展與創新。更重要的是,在漫瀚劇中加入鋼琴音樂能夠提高漫瀚劇的音樂觀賞性,使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具有鮮明的特征。
其次是文化情感色彩化。音樂源于生活,更貼近于生活。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音樂能夠展現出更為豐富的文化色彩,同時也會塑造出許許多多精彩各異的音樂形象。僅在漫瀚劇誕生的幾十年間,就出現過在音樂展現方面別具特色的劇目,結合不同劇目的特點,能夠通過音樂表現出不同形式下的獨特民族氣息。通過對漫瀚劇作品進行鋼琴演繹,在旋律的起伏、樂器的強弱組合中體現出不同的情感表達,進而在音樂節奏上指引觀眾體會漫瀚劇中鋼琴音樂帶來的不同感情色彩。此外,鋼琴音樂還能加大音樂對于民族風格的表現。在草原文化特色下的漫瀚劇,通過宏觀視角能夠更加細分音樂分支結構,明確漫瀚劇各部分間的情感表達方式,感悟鋼琴音樂帶來的不同體驗。
最后是組合類型多元化。有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鋼琴作品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中誕生,是因為這些曲目都擁有強烈且寓意深刻的音樂情感與豐富的音樂內容。漫瀚劇作品與鋼琴的結合帶給人們更大的想象空間,令觀眾在作品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音樂所傳遞的意境。漫瀚劇基于草原文化的深入創作,使其更能展現出蒙古族特色文化漫瀚調的精華。通過鋼琴演奏當前的情景,使其想象成為一個源于音樂的海洋世界。因此,漫瀚劇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組合類型多元化,而且使得民族文化的鋼琴音樂具有民族意義。
其一,與時俱進的文化創新。自改革開放以來,鋼琴藝術在我國得到大力發展,其編曲與作曲已經成熟。漫瀚劇作為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延伸,逐漸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區別于其他民族音樂的獨特旋律。而鋼琴本身就是沒有民族特色的樂器,通過與漫瀚劇曲調相結合,能在特有的演奏環境下詮釋出不同的文化魅力。因此,鋼琴在漫瀚劇風格作品中的體現,實現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創新發展,并使得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得到了更好的延伸。
其二,凝聚了民族文化向心力。漫瀚劇作為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精華與西方鋼琴文化相融合,成為了既具備傳統技法,又與現代技法融合的中國式鋼琴漫瀚劇,進而讓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得到了傳承。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現代化一直是我國作曲家共同的追求,在當前漫瀚劇的發展過程中,無疑具備了鮮明的民族特點與時代民族特征。漫瀚劇在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優秀民族品質的基礎上,凝聚了蒙古族漫瀚調文化的向心力,使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更加繁榮。
總而言之,漫瀚劇從最初以板式變化體為主的音樂體制,逐步拓展為板式變化體和專門作曲的結合體發展。對于漫瀚劇而言,從《豐州灘傳奇》出發一直遵循“博采眾家之長,化為自身血肉,保持發揚個性,開拓自家道路”的24字劇種指導原則,使其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越來越完善。漫瀚劇與鋼琴音樂的融合,使其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作為一個地方上依據傳統音樂文化開創的新劇種,漫瀚劇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被淘汰或消亡,這不僅因其作為新興劇種的繁盛生機,更與漫瀚劇的創作人員勇于創新、不辭辛勞的精神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