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莊萍(金堂縣家興結石病醫院)
導讀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女性居多的患者,在久蹲之后站起來會出現眼前發黑、頭暈的情況,也有些中老年朋友感覺四肢乏力,干點活動容易覺得累,臉部氣色不好,懷疑自己跟貧血有關系,這時候需要患者到附近醫院做一個血常規檢查來確定自身是否存在貧血的情況。血常規是一種常見檢查手段,主要檢查血液方面的疾病問題,例如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情況,或是否患有血液疾病的可能,通常采取檢查者的血液進行實驗送檢。人體血液中是由液體和有型細胞兩部分組成,而血常規檢查是檢驗血液的有型細胞部分。人體的血液細胞分為三種功能的細胞,其中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送檢的血液樣本根據分布數量及形態變化,成為醫生判定疾病的主要依據,根據患者的病情,結合送檢血常規檢查結果發現及判斷一些疾病,為此,血常規的檢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判斷是否存在血液系統疾病、骨髓造血功能的關鍵依據。
在上文提到血液中聚集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在這些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紅細胞,在顯微鏡觀察下,紅細胞的形狀成扁圓狀,中間稍微凹陷俗稱“血餅”。正常的一滴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可能存在幾百萬個。在眾多細胞中有一種紅色的物質可以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特種蛋白質,在醫學稱之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的重要功能就是為各個人體器官輸送氧氣,那么正常人體中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數量增減大致相同,當兩者的計量及計數低于正常指標時,便出現貧血的情況。產生貧血的原因有許多,飲食習慣、營養吸收、遺傳等因素都與貧血有關。血常規便是做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檢測的基本手段之一,這項檢測可以及時提醒醫生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情況。
血常規中血紅蛋白質與紅細胞的數量低于參考范圍值時可視為貧血,但貧血根據患者的發生原因和判別依據標準的不同可分為許多種類。其中,根據貧血的發展速度可將貧血分為:慢性貧血及急性貧血兩種。根據骨髓紅系增生情況可分為:增生不良性貧血、增生性貧血兩種。根據發病機制和患者病因可分為:造血原料異常所致貧血和紅細胞生長減少性貧血兩種。有造血細胞異常所致的貧血和造血控制異常所導致的: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
貧血患者多出現困倦、乏力。無力等臨床表現,其主要原因是血液輸送中缺氧所致,常見的貧血早期表現為皮膚蒼白、心悸等癥狀,嚴重貧血會出現原發性冠心病、心絞痛等后果。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頭痛、耳鳴、眼花、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常見癥狀。婦女患者中伴有月經不調、提前閉經或者月經過量等情況。
血常規化驗如何解讀是否存在貧血呢?拿到化驗到后首先需要確認患者相關信息,包括名字、年齡等個人信息。其次重點關注“↑”、“↓”的標志,做出最基本的判斷。在密密麻麻的血常規檢測單上尋找白細胞和白細胞分類通常是關注項目,通常稱為白分與白細胞相關的參數白細胞總數(WBC)、中性粒細胞%(NEUT%)、淋巴細胞%(LYMPH%)、嗜堿粒細胞等,它們都是承擔不同的防御免疫的工作,當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數量呈現上升“↑”標識后,說明有細菌感染,當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正常值范圍,并伴有淋巴細胞增高的情況說明患者體內是病毒感染,當病毒感染后切記無需使用抗生素,日常護理就可以自愈的。與貧血相關的重要當屬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的數值變化。兩者降低是患者可能出現貧血的情況發生。當然也會存在營養不良、挑食、偏食、缺乏維生素等情況。
所以白細胞與炎癥具有密切關系,檢查血常規是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也是白血病篩查的一些基本檢查,需要重視白細胞分類和特別關注是否出現于尚未發育成熟的幼稚細胞。醫學檢測對相關標準給出如下參考:白細胞總數(WBC)參考值4-10,單位:109/L,紅細胞計數(RBC)參考值3.5-5.5,單位:1012/L,血紅蛋白濃度(HB)參考值120-160,單位:g/L;血小板計數(PLT)參考值100-300,109/L。
貧血患者在日常需要進食一些富含“造血原料”的蛋白質和必要的微量元素,例如鐵元素和銅元素。同時要是加強葉酸和微生物B12 的營養攝入量,維生素C 有助于鐵元素的吸收,葉酸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貧血的患者要多吃黑木耳、紅棗、瘦肉、蛋類、黑芝麻、動物肝臟、血、蝦、豆制品及水果蔬菜等。同時,為了促進鐵元素的吸收患者還需要飲食一些酸性物質食物,例如西紅柿、酸黃瓜、酸菜、酸棗等,牛奶和茶葉會阻礙鐵元素的吸收,所以在進食過程中盡量不要與含有鐵元素的食品一同食用。
綜上所述,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疾病,但是引發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為此想要徹底改善貧血的癥狀需要從病因著手進行治療。通過以上對貧血種類及血常規的檢查指標分析,可以推斷出缺鐵性貧血是可以通過食物補充造血原料的,補充鐵元素、葉酸、維生素B12 等來輔助治療,那么,患者屬于再生障礙貧血,則需要使用雄性激素類藥物或是免疫抑制類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