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懇(夾江縣中醫醫院)
導讀
患者由于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情況發生脊柱損傷,脊柱損傷是骨科常見的脊髓創傷之一,在臨床上屬于骨折類型,如何迅速而有效判斷患者脊柱是否受傷,對患者后期開展有效的急救護理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脊柱損傷或者懷疑脊柱有損傷的患者,初步病狀體征判斷尤為重要。下面從患者脊柱損傷判別依據和快速評估病情,兩個角度介紹如何開展迅速有效的脊柱損傷判別。
脊柱損傷患者的危險性較大,同時伴有高發性并發癥,對脊柱損傷患者提供精湛的治療技術和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對患者脊柱損傷如何開展迅速有效的判斷,直接影響到后續護理和治療工作的開展。首先,脊柱損傷是具備嚴重的外傷史,患者受到重物的打擊,例如:房屋塌方、交通事故、高空墜物砸中等。其次,患者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局部感到疼痛,伴隨著背部、腰部肌肉痙攣,導致不能直立行走或翻身等運動功能受阻。同時,骨折部位有局部明顯的凹凸畸形。第三,患者脊柱損傷后,由于腹膜后血腫對植物神經產生刺激,從而降低腸蠕動速度,出現腹痛或腹脹等癥狀發生,情節嚴重者造成腹腔器官損傷。
(1)感覺功能障礙。患者受到損傷后,損失平面以下部位的觸覺、溫度感知、痛覺等本能體覺功能受到障礙。(2)運動功能障礙。在損傷后患者脊髓處于休克期,其癥狀表現為反射消失、軟癱等運動神經元橫斷傷癱瘓。肌肉張力隨之升高,腱反射表現強烈,出現病理反射和踝陣攣反應發生。(3)括約肌功能障礙。在患者脊髓休克期表現為系膀胱逼迫尿肌麻痹張力功能受損,導致尿潴留情況發生,當休克期過后,如果患者的脊柱損傷在骶髓平面以上,可造成自動反射膀胱,不能自主隨意排尿;如果患者的脊柱損傷在骶髓平面下方造成骶神經損傷,則會出現尿失禁情況發生。(4)患者存在脊柱運動及感知功能仍有部分保存時稱之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在臨床上具有以下幾點特征,脊髓前部損傷、脊髓半側損失綜合征、脊髓中央性損傷、脊髓后部損傷。在初步判斷患者的脊柱損傷情況后,需要緊急救治及搬運治療。
快速響應。為了贏得寶貴的急救時間,當接到患者家屬打通的急救電話后,根據家屬對患者情況描述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及快速做出出診處理,在第一時間向患者家屬了解患者損傷程度及呼吸情況,指導家屬開展現場急救護理。保證患者在平躺環境中等待救助,保持患者呼吸暢通。醫護人員到達患者報案地點后立即觀察患者神智是否清晰,測量患者血壓及脈搏。根據患者傷勢做初步判斷,遇到出血病人時應先采取積極的止血措施。循序搭建靜脈連接通道留置靜脈針,查看患者口腔內是否有呼吸道分泌異物,如果有異物需要及時清理異物。解開患者領口衣物,保持患者呼吸暢通。對意識清醒患者指導其有節奏的呼吸,并根據血氧飽和度數值評估選擇適宜的無創型機械通氣模式呼吸機。如果患者伴有高危脊柱損傷情況者或已經出現呼吸困難、心跳抑制等,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休克治療。
搬運脊柱損傷患者。脊柱骨折的患者在骨折端位搬運活動,有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和血管等組織的損傷,正確的搬運方法對于搬運脊柱損傷患者尤為重要。將患者從事發位置搬動前,切記不要讓患者坐立、或者是站立,但是要使患者保持臥位,因為站立、坐立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會導致患者脊椎受到更嚴重的損傷。在搬運脊柱骨折患者的過程中,禁止2 人或者1 人進行抬運患者,需要有3 人將患者抬起來,其中一個人托住患者頭部保持中立位使患者身體保持一條直線。在搬運的過程中要采用硬質的材料進行搬運,例如:搬運胸腰錐骨折患者時利用木板、床板等進行固定。沒有搬運設施時,其他護理人員制動托住患者腰部、臀部、腳踝等部位。在對患者進行搬運和翻動的過程中,禁止因錯誤的操作扭曲、旋轉患者,增加患者的二次損傷。在整個托運中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保持動作輕柔,對托起身體位置需要用力整齊劃一,平穩轉移到救護車前避免一人抱上肢、一人抱下肢的搬運方式,嚴禁扭動患者的頸部、頭部,避免加重損傷程度。
中途轉運患者。救護車轉運患者時,需要采用頭朝車尾、腳朝車頭的運用原則,同時救護車在行駛過程中加速、減速平穩避免造成加重脊髓損傷及慣性原理引發的二次脊柱受傷的情況產生。患者在中途轉運過程中采用與專用擔架捆綁式運送方法,使車內的固定裝置與擔架保持足夠的距離,減少因救護車輛中途振動加重脊柱損傷程度。根據患者中途轉運情況積極聯系相關醫護人員共同參與急救。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心理安撫,根據患者的緊急情況優先進行搶救和治療,酌情補辦患者急救手續,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引導家屬辦理各種入院治療手續。
通過以上癥狀描述和急救處理,患者到醫院后需要接受影像學檢查。CT 是一種常見的醫學掃描檢查技術,利用X 線束對患者脊柱損傷位置進行掃描,工作原理為探測器接收到患者該部位層面的X 線,將其轉化為可見光再由光電轉化微電信號,經由模擬轉換器轉為數字,計算機將數字運算處理后呈現出來,醫生常使用CT 掃描檢查手段為患者受傷部位進行確診,通過造影CT 掃描檢查,針對脊柱損傷情況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