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黃廷宏(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金堂醫院)
所謂的便血指代的是血液從肛門排出,導致糞便出現暗紅、鮮紅或者柏油樣,此類現象統一被稱為便血。便血只是人體的一種癥狀,并非是一種疾病。根據便血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來看,便血部位通常為人體下消化道出血,特別是由直腸以及結腸導致的出血癥狀,但是部分患者可見上消化道出血病癥。便血的顏色通常情況下取決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人體腸胃中的停留時間。便血癥狀通常包括有粘膜、皮膚等其他器官出血癥狀。
在中醫學中,認為便血發生的病理主要是因為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氣血失和、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或者因為便血者導致經絡損傷而出現血不循經,易于脈外導致。總共包含有以下五種情況。
情況一:人體可能因為勞倦過度、損傷脾氣、七情內傷導致自身出現氣失統攝、血無所歸,最終導致便血癥狀。此類患者如果便血過多,將會由陰傷陽,最終使得人體出現陰陽兩虛癥狀。
情況二:如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長飲酒過量、飲食不節,并且喜食辛辣、膏梁厚味,會導致濕熱下注到大腸部位,損傷患者陰絡部位,最終發生便血癥狀。長此以往會導致人體出現營陰受傷、濕熱未清癥狀,成為虛實挾雜癥狀。
情況三:在《醫學啟源·大腸經》中說道:熱極則便血,又風中大腸則下血。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外感風熱患者,當人體肺經遺熱于大腸部位,出現風熱淫胃癥狀,或者人體感受到溫邪疫毒,熱入營血,火熱動血,這些都會導致人體出現便血癥狀,或者久風入中,導致患者出現腸風下血。
情況四:當人體出現瘀血阻絡、飲食內傷癥狀時,并且伴隨有積滯內著、皮運失司,損傷人體胃腸脈絡,導致淤血內停,或者受到各種外傷,體內出現氣滯血瘀,因為止血不當等原因,敗血凝積,身感寒邪、寒凝血脈,長此以往,便會出現氣血虛弱、心肺氣虛癥狀,當人體氣型無力后,便會血行不暢,導致氣血淤塞不通發生阻絡癥狀,血液便不會隨著常規的通道流出,出現腸間便血癥狀。
情況五:如果人體出現胃腸損傷癥狀,直接傷害到了胃腸脈絡,或者陰絡受到異物刺破,手術不當直接損傷患者脈絡,以及用力過度、蟲蝕腸膜導致等,血液外露至腸間便會出現便血癥狀。
治療便血必須要從患者病癥的根本做起,尋找出便血病癥的誘因,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治療該疾病。
雖然在中醫學中,引起便血癥狀的因素有文中以上五種因素。但是結合便血患者的臨床癥狀來看,主要有腸道濕熱、脾胃虛寒兩類。由腸道濕熱癥狀導致的便血癥狀,中醫學中主要通過清化濕熱,涼血止血進行治療。常見的方藥為槐角丸、地榆散加減。地榆散中主要以茜草地榆涼血止血。使用黃岑、梔子以及黃連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燥濕癥狀。使用槐角丸、枳殼、當歸藥方,可以起到疏風利氣活血作用,緩解患者便血癥狀。
當患者因為脾胃虛寒出現便血癥狀時,主要以健脾溫中、養血止血為目標。方藥疆場采用黃土湯加減。在該藥方中,甘草、附子、白術主要起到溫中健脾的作用,地黃、阿膠主要起到了養血止血作用。黃岑本身苦寒堅陰,可以起到反佐作用。可以在藥方當中適當加入三七、烏賊骨以及白芨、三七等物,用于活血止血。如果便血患者四肢畏寒、陽虛較甚,那么可以適當加入艾葉、鹿角霜溫陽止血。
在中醫學中,通常使用清腸熱、止血補氣等攝血方法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患者一定要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大便性狀以稀糊狀最佳。并且還要減少腹壓姿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能勞累過度,不要久立、久坐,不要長時間摒氣、氣蹲,以便能夠緩解便血癥狀。此外,患者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禁止食用任何油膩、辛熱、多渣的食品,不要飲用咖啡、煙酒等飲品。多食用能夠清腸熱,滋潤患者粘膜的止血食品,例如藕汁、芹菜汁、苦瓜、金針菜、無花果、胡桃肉以及白木耳等食物。
常見的便血飲食療法有馬齒莧綠豆湯、火炭母茶、黃芪三七煲瘦肉等。馬齒莧綠豆湯中含有綠豆,新鮮的馬齒莧菜等,將其煎湯服用,有利于改善患者便血癥狀,該食療比較適用于濕熱便血患者。火焰母茶主要是由綠豆與火炭母組成,將其煎湯服用,能夠改善患者便血癥狀。在黃芪三七煲瘦肉中,包含有黃芪30克,三七10克,大棗5枚,豬瘦肉150克,將其煲湯服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脾胃虛寒癥狀,改善患者便血癥狀。
除了上述注意事項之外,患者一定要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要郁怒動火、心境不寬,否則日常煩躁憂郁的心情會導致患者出現腸黏膜收縮癥狀,血行不暢便會導致患者出現便血癥狀并不斷加重。對于成年男女,房事對于便血癥狀的影響也較大。因此,便血患者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減少房事,避免腸黏膜出現充血癥狀,加重患者便血病癥,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
總結:綜上所述,在中醫學中對于便血癥狀有五種解釋,針對不同癥狀要采取不同療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視自己的飲食活動,不要食用任何辛辣刺激的食品,不要久坐、久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體育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為自身健康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