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馬方全 (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院)
骨關節炎是一種臨床上非常常見的關節疾病,還可以稱為退行性骨關節病,對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有著非常嚴重的危害,并且給整個醫療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整個社會帶來了非常沉重的負擔。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骨關節炎在65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已經超過50%,在75歲人群中的發病率已經高達85%左右。另外,近些年來由于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均壽命大幅延長,再加上我國新生人口逐年減少,我國社會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已經比較嚴重,骨關節炎等老年性疾病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
所謂的骨關節炎實際上就是一種關節老化,人體內的關節其實跟我們的頭發、牙齒都是一樣的,隨著人年齡的增長牙齒會逐漸松動掉落,頭發會逐漸變白,關節也會逐漸退化。而關節軟骨的退化以及磨損則是關節退化的主要表現,并且會進一步引發骨質硬化、骨質增生等癥狀。人體內正常的關節表面會有一層軟骨覆蓋其上,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關節軟骨受到的磨損也會越來越嚴重,并逐漸發生退化,如果情況比較嚴重關機軟骨甚至會消失,通過醫院的X光檢查就能夠觀察到關節的間隙與正常關節相比已經變窄,并且有骨質增生等癥狀。
對于早期骨關節炎患者和中期骨關節炎患者來說,一方面要使自己的體重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并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調整,同時日常的運動鍛煉和肌力鍛煉也要進行合理的安排,不要進行過于劇烈的運動,另一方面還要根據自身病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具體來說就是:如果患者出現比較明顯的疼痛癥狀,可以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對患者進行治療使其疼痛癥狀得以緩解;如果患者出現關節腫脹等癥狀,可以將少量的激素藥物應用在患者的關節腔內,從而使其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另外,對患者合理的應用氨基葡萄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關節軟骨,從而使骨關節炎的進一步發展得以延緩。在患者的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能夠對關節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可以應用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如果患者的骨關節出現半月板損傷或者關節內有游離體并因此引發了一系列比較明顯的癥狀,可以采用關節鏡下清理術進行相應的治療。如果患者的骨關節炎已經進入晚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畸形和疼痛癥狀,并且采取相應的保守治療后效果不明顯,那么應該及時對畸形關節進行矯正或者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從而使患者的疼痛癥狀得以緩解,并且還能夠對患者的骨關節功能進行重建。目前,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已經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相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骨關節炎這種磨損、退化性的疾病是長期作用下的結果,因此患骨關節炎之后日常活動應該盡量減少,一些患者甚至除了必要的活動外也不敢多走路,尤其是出現明顯關節疼痛的患者,更不敢進行活動。實際上這種看法和認知是錯誤的,需要限制活動的只有關節腫脹和骨關節炎急性期的患者,除了這兩種情況以外,其他類型的骨關節炎患者都應該進行積極合理的運動鍛煉。適當、合理的運動鍛煉一方面能夠使人體關節的退變得到延緩,避免肌肉萎縮,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地防治各種老年病,比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等。
關節活動范圍鍛煉:具體來說就是從各個方向上對關節進行活動活動鍛煉,在鍛煉的過程中要盡量撐開關節,達到最大的極限。患者一定要重視關節活動范圍鍛煉,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加以練習,需要注意的是關節活動范圍鍛煉不同于日常的其他運動鍛煉,因此這一項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如果患者出現關節腫脹或者疼痛等癥狀,那么就應該減輕鍛煉的力度,可以在能夠忍受疼痛的范圍內進行輕柔的鍛煉。
肌肉鍛煉:加強肌肉鍛煉可以使肌肉更加的強壯有力,從而起到穩固關節的作用,有利于活動鍛煉的開展。
耐力鍛煉:進行耐力鍛煉一方面對骨關節有很多益處,另一方面對心、肺等臟器也有很多好處,并且還能夠使人的精神狀態得到有效的改善。走路、騎自行車以及各種水中運動都是比較常見的耐力鍛煉項目。對于骨關節炎患者來說,最為理想的耐力鍛煉方式就是走路,如果骨關節炎患者有關節腫脹或者比較嚴重的關節不穩以及膝、踝關節疾病,應該限制運動之外,其他類型的骨關節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進行走路鍛煉。另外,游泳等水中運動項目能夠緩解關節疼痛、僵硬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水中的浮力能夠使關節承受的重力減少。此外,騎自行車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法,特別是健身房中的自行車鍛煉效果更好,這是因為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作用于患者的下肢關節。
不適合骨關節患者的鍛煉項目:(1)爬樓以及爬山。無論是爬樓還是爬山,都會有很大的壓力直接作用于膝蓋前方的髕骨,而下樓梯和下山更甚,直接作用于髕骨上的壓力要高出前者兩三倍。因此,對于骨關節炎患者來說,特別是膝骨關節炎患者,爬樓、爬山等運動要盡量避免;(2)蹲起和拎重物。蹲起進一步磨損和傷害髕骨軟骨,而拎重物則會使關節的負荷加重,這些活動對骨關節都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