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英
(青海省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7)
介入超聲是現代超聲醫學的重要分支,是在實時超聲引導或監視下,完成各個部位組織穿刺活檢、超聲造影以及抽液、引流管置入、局部注藥治療等操作,以達到明確診斷和指導治療的目的。在一定程度可達到與外科手術相當的診療效果[1]。身體各個部位的膿腫,各個臟器的囊腫,積液等疾病的治療在介入超聲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患者同時需在體內留置多根引流管,以保證治療的需要且達到治療的效果,種類多樣的引流管增加了護理安全管理的風險,多種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及引流管通暢是手術成功、病人康復的重要環節[2],那么提高介入超聲科管道護理成為專科護理的首要任務。
選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介入超聲科接受治療的置管患者,從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患者125 例,帶引流管184 根設為對照組,男性患者74 例,女性患者51 例,患者最高年齡72 歲,最低25 歲,平均49±10.5 歲。從2019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患者134 例,帶引流管251 根設為實驗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男性患者78 例,女性患者56 例,患者最高年齡69 歲,最低28 歲,平均(49.3±9.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帶管種類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治療前給予講解置管的目的及心理護理,詳細講解留置管道的注意事項,并給予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壓,使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的引流管固定、引流液性質、引流管口周圍皮膚及引流管的附加裝置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通知主管醫生進行處理。
1.2.2 實驗組采用持續護理質量改進方法進行患者管道護理。①成立管道護理質量改進小組,由護士長及3 名高年資護士組成,首先查找管道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安全隱患進行討論分析,制定整改措施;②組織全體護士進行培訓,包括專科管道的種類,長度,粘貼方法的改進,使用頭腦風暴法收集對管路護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培養護士的預見性思維方式;③安排護理人員輪轉介入治療室,重點掌握超聲介入治療中專科護理配合、管路安全管理、手術中管路放置位置等知識,在臨床工作中對基礎護理質量嚴格把關,保證介入治療的安全和效果。從細節做起,以提高專科安全管理知識;④組織全體護士共同制定管道護理工作流程,使管道護理更加標準化、流程化。護士長及質控組長進行操作示范,并且以分層級帶教方式指導低年資護士,考核通過后方可單獨操作。具體管道護理的操作方法,介入超聲科管道種類多,需遵循一問三看,一問:詢問患者主觀感受,如有疼痛、不適時及時通知醫生給予調管處理;一看管道標識,名稱是否與實際相符,貼膜固定是否牢固,二次固定方法是否正確;二看局部情況,有無滲血滲液,管道有無扭曲、受壓,引流是否通暢;三看管道外露長度是否與記錄相符,如有不符,及時通知醫生給予查看并處理;⑤護士長及質控組長定期檢查,及時發現管道護理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不斷完善工作流程。
統計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非計劃性拔管是指為患者治療而留置在患者體內的各種引流管脫落,并未到達最好拔管時機,患者不慎將引流管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嚴謹)造成的插管脫落,又稱意外拔管。
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前非計劃性拔管發生例數為4 例,發生率為2.17%,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后非計劃性拔管至發表時未發生。
持續質量改進作為由質量管理演變而來的臨床護理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完善護理的各個環節,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3]。介入超聲治療因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見、操作簡便可移動、無放射損傷和費用低廉等特點,隨著介入治療經驗的成熟,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臨床治療中往往會用到各種管道,然而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為了患者更安全,為減少醫療事故,應當做好護理安全管理工作[4]。介入超聲科患者進行置管后,身體活動程度受到限制,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患者滿意度,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各項護理操作,不斷提高專科護理技術水平,使患者受益更多。
在護理工作中,合理應用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在管道護理工作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管理氛圍,從而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將理論結合實踐,將經驗積累發揮到極致,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