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冬 李遠志 魏雨 謝紅艷 李燕
(1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2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3 成都肛腸專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16)
便秘是以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難等癥狀為突出表現的疾病[1],其中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為6 個月。慢性便秘可由功能性疾病、器質性疾病及藥物等引發[2],其中大部分為功能性疾病所導致。按照病理生理學機制,在《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 年)》中將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為慢傳輸型便秘、排便障礙型便秘、混合型便秘、正常傳輸型便秘。相關研究顯示,功能性便秘中慢傳輸型便秘占比約為41.5%~50.3%[3],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便秘類型。
在我國古代醫學中,便秘也稱為便結、燥結、秘結、便堅、大便難、大便硬、脾約等,均指大便干結、堅硬、排便困難之狀,按現代醫學分類,均可歸屬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黃帝內經》提出“大便難”的治療原則“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者內”。《傷寒雜病論》對便秘提出辨證論治,將其分為陽結、陰結。《丹溪心法》中將便秘分為虛秘、火秘、濕秘、氣秘、寒秘、風秘、津液不足秘七類。《醫學心悟》中認為便秘的四種類型為實秘、虛秘、熱秘、冷秘。后世醫家運用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對便秘的發病病因、病機等進行了詳細論述,充實了便秘的中醫理論指導體系,認為人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變化均可引起大腸傳導失常和大腸津液虧乏,進而引發便秘。
在便秘的中醫理論指導下,豐富了中醫藥治療便秘的治法、治則,也產生出療效確切、方法各異的治療手段,包括單味中藥、復方中藥、針灸、推拿、敷貼等,同時各類治療手段的聯合運用也為便秘的中醫藥治療提供了思路借鑒。
耿彬[4]將大劑量生白術用于30 例慢傳輸型便秘患者臨床觀察,與對照組30 例使用麻仁丸的慢傳輸型便秘患者相比,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為66.7%,證實了大劑量生白術的使用能明顯減輕慢傳輸型便秘患者的排便癥狀,縮短排便周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宋廣金[5]使用單味車前子50g,加水500ml,煎煮后一次性予一例頑固性便秘患者服用,經隨訪未復發,后用此法治療30 例患者,取得良好療效。
馮小樂等[6]開展118 例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患者臨床研究,對照組(59 例)使用麻仁軟膠囊治療,觀察組(59 例)使用益氣養陰疏肝潤腸方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醫證候總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結腸傳輸試驗結果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于潔等[7]運用通腑潤腸湯治療43 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通過三個月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25.58%,證實了中藥復方通腑潤腸湯顯著改善患者便秘癥狀,縮短排便間隔。李衛娜等[8]將12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給予中藥復方制備的通便膏方,對照組給予四磨湯,經過四周療程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和患者治療依從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邵文超等[9]根據腦腸軸理論選穴針刺治療30 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連續2 周,結果顯示運用腦腸軸理論選穴針刺的患者,便秘癥狀緩解及焦慮評分明顯優于傳統針刺患者,證實了腦腸軸理論選穴治療功能性便秘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孫永輝等[10]對209 例慢傳輸型便秘患者開展臨床觀察,治療組(106 例)采用芒針溫針灸治療,對照組(103 例)采用西沙必利口服。結果顯示芒針溫針灸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45%,高于西沙必利口服組12.84%,同時芒針溫針灸治療組腸道內標志物清除速度更快。
彭德忠等[11]將44 例女性慢傳輸型便秘患者分為推拿治療組(21 例)和莫沙必利片口服組(23 例)治療。結果顯示推拿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5%,莫沙必利片口服組總有效率為90%,兩組間無顯著差異,證實了單純推拿治療對慢傳輸型便秘的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申浩等[12]開展振腹手法推拿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研究,試驗組(35 例)予振腹手法推拿治療,對照組(35 例)予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口服。結果顯示治療10d 后及后續隨訪中,振腹手法推拿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了推拿治療慢傳輸型便秘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
劉春強等[13]對30 例慢傳輸型便秘患者進行中藥膏穴位敷貼的臨床觀察,10d 為1 個療程,共進行3 個療程觀察。觀察結果顯示,12 例患者臨床痊愈,9 例患者顯效,6 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90%,證實中藥膏穴位敷貼治療慢傳輸型便秘具有確切療效。陳碩等[14]采用通便貼進行穴位敷貼治療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結果顯示通便貼穴位敷貼治療功能性便秘,能明顯改善患者的排便費力、腹脹、排便頻率、排便時間及大便性狀等臨床癥狀,與排便藥物乳果糖相比總體臨床療效無顯著差異,且在單項評價“排便費力”指標上優于藥物治療。
圍繞便秘的治療,除了以上的主要治療方法以外,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眼針、耳穴、中藥灌腸等[15]中醫外治法也普遍應用于臨床,也取得一定的療效進展。隨著治療理念及思路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內外合治的手段推動了中醫藥治療便秘技術的優化,極大改善了便秘患者的臨床癥狀,取得較好的臨床實踐。
便秘的發病不限于固定年齡段,對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均可造成危害。由于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緊張感等癥狀的遷延不愈,嚴重影響便秘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者造成心理障礙。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等,使便秘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的流行趨勢。在人口不斷老齡化的過程中,由于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便秘的發病導致過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引發死亡。因此,對便秘患者的早期引導、及時干預、積極治療對防治便秘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祖國醫學的中醫藥,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治療便秘的臨床經驗和方法,通過后世醫家和現代醫家的傳承,其臨床價值正不斷顯現和發揚,但仍需進一步深入探索中醫藥治療便秘的方法和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