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濰坊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山東 濰坊 261061)
本研究統計了濰坊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集到嚴重藥品不良反應(ADR)報告并進行分析,評價用藥風險,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檢索2019 年1 月—12 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收集的濰坊市上報單位報告的ADR 數據,篩選出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1634 例,其中新的報告31 例。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軟件進行統計數據,分析嚴重ADR 報告中患者基本情況、用藥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
1634 例嚴重ADR 報告中,男性患者739 例(45.23%),女性患者895 例(54.77%),男女患者比例1:1.21。年齡主要集中在45 ~64 歲中年患者(39.72%),其次為65 歲以上老年患者(34.33%),另外0 ~14 歲兒童占比5.87%,15 ~44 歲青壯年占比20.07%。
1634 例嚴重ADR 報告中,主要為化學藥品(92.59%),其次為中成藥104 例(6.36%)和生物制品17 例(1.04%)。
引發嚴重ADR 病例數排序居前10 位的藥品中,6 種為抗腫瘤藥,包括多西他賽注射液、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注射用奧沙利鉑、依托泊苷注射液、注射用奈達鉑、注射用環磷酰胺;4 種為抗感染藥,包括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注射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其中多西他賽注射液引發的嚴重ADR病例數最多,達77例(4.71%)。
1634 例嚴重ADR 報告中,易引發嚴重ADR 的給藥途徑主要為靜脈給藥,其次為口服給藥,與這兩種給藥途徑的藥物種類多有關。
1634 例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對不良反應名稱進行拆分,嚴重不良反應共計2707 例次,主要為呼吸系統損害(25.16%)、全身性損害(14.15%)、血液系統損害(13.63%)、皮膚及附件損害(11.64%)、心血管系統損害(11.60%)、消化系統損害(11.45%)等。
1634 例嚴重ADR 報告中,995 例(60.89%)痊愈,539 例(32.99%)好轉,不詳80 例(4.90%),未好轉患者20 例(1.22%)。
通過對1634 例嚴重ADR 報告的分析,并檢索數據庫查詢相關文獻報道,筆者認為可能存在如下風險:
1634 例嚴重ADR 報告中,男女比例1:1.21,年齡主要集中在45 ~64 歲中年患者和65 歲以上老年患者分別是649 例(39.72%)和561 例(34.33%),中老年患者各系統器官功能逐漸減退,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能力下降,多有多種基礎疾病,用藥情況復雜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1]。
1634 例嚴重ADR 報告中,有1513 例(92.59%)由化學藥品引起。引發嚴重ADR 病例數排序居前10 位的藥品主要是抗腫瘤藥和抗感染藥。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腫瘤發生增多以及患者帶癌生存時間延長,同時腫瘤患者大多基礎條件較差,相對其他疾病患者,更易發生新的、嚴重不良反應。在臨床用藥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積極預防,并規范臨床用藥。
抗感染藥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藥品類別之一,覆蓋了各臨床專業科室,存在使用頻率高、不合理使用等問題,且與患者個人體質有關。因此,臨床使用抗感染藥物前應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既往病史,結合患者的感染部位,嚴格按照藥品適應證、抗菌譜、用法用量來使用[2]。
1634 例ADR 涉及多種給藥途徑,靜脈給藥引發ADR 病例數最多。靜脈給藥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給藥方式之一,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起效迅速,藥物的pH、不溶性微粒及滲透壓等均可增加ADR 發生概率[3]。因此臨床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及給藥途徑,遵循“能口服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最大程度上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ADR 累及多個系統/器官,尤其是呼吸系統最多,共681 例(41.68%),臨床表現主要為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等,其次為全身性損害,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寒戰等。在藥品使用過程中,應密切臨床觀察,一旦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并治療。
2018 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了關于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直接報告不良反應相關事宜公告,規定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要主動監測相關不良反應信息。本研究中許多新的或嚴重ADR,藥品說明中并未載明或雖已標出但嚴重程度標注不足,特別是一些中成藥、生物制品的說明書中藥品安全性信息內容過于簡單[4,5]。建議生產企業要對收集到的不良反應監測數據進行主動監測、匯總、分析,挖掘出存在風險,及時更新藥品說明書,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保障用藥安全。
基于以上分析,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患者的基礎條件、給藥途徑、藥品種類有密切關系,建議在用藥過程中,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選擇合適藥物和給藥途徑,密切臨床觀察,一旦出現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并治療。同時,生產企業應開展主動監測,保障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