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平 黃曉宇(通訊作者) 朱慧 龔會凌 劉瑩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超聲科 上海 201199)
膀胱腫瘤包括惡性和良性腫瘤。在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中,膀胱癌最為常見,在我國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中位居第一位[1]。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IPB)較少見,屬于良性腫瘤,以內翻性生長為特征。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近期就診1 例IPB,術前誤診為膀胱惡性腫瘤。現復習有關文獻,對其影像學特點分析如下。
收集于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就診時1 例術前誤診為膀胱惡性腫瘤的IPB 的臨床資料。患者男性,69 歲。因體檢發現膀胱占位1 月余入院,無肉眼血尿及尿頻、尿急、尿痛。查體:膀胱區無隆起,膀胱區腹壁柔軟,無壓痛,未觸及包塊。
使用東芝Aplio 500 型超聲儀,探頭頻率1 ~6MHz,配備軟件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患者仰臥位,充盈膀胱,行常規檢查。觀察病變的數目、位置、大小、形態、內部回聲及血供等。接著切換到CEUS 模式,選用SonoVue 作為造影劑,先將5ml 的0.9% NaCl 注入,搖勻后抽取1.6ml 快速注入體內,隨后注射0.9% NaCl 5ml,并啟動計時器,觀察3 ~5min,所有圖像錄像。通過回放錄像,對造影劑灌注模式進行總結。患者后于我院手術治療。隨后將超聲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分析。
常規超聲檢查: 膀胱后壁見一枚低回聲區, 大小約18mm×10mm×16mm,邊界尚清,形態欠規則,CDFI 示血流信號不明顯。提示:膀胱后壁低回聲團塊。超聲造影檢查:經肢體靜脈注射造影劑SonoVue 后,觀察膀胱后壁低回聲團塊,動脈期17s 呈點狀、片狀快速填充,22s 達峰,呈均勻性高增強,30s開始緩慢消退,靜脈期呈稍高增強,延遲期呈稍低增強,靜脈期及延遲期慢于周圍膀胱壁消退及廓清。提示:膀胱實質性病變,惡性可能,請結合臨床建議泌尿外科治療。
膀胱充盈,膀胱后緣小結節等低密度灶,增強后可見明顯強化,直徑約1.2cm,CT 值約90Hu,余所示膀胱壁光整,內未見異常密度影。提示:膀胱后緣結節突起,膀胱癌可能。
肉眼所見:(膀胱)灰白色水腫組織,2.3cm×1.3cm×0.3cm。病理:內翻性乳頭狀瘤。免疫組化:CK7(傘細胞),CK20(傘細胞+),CD44(+),P53(+),P16(+),P63(+),Ki67 約1% ~2%(+),PAX-2(-)。
IPB 屬于良性腫瘤,比較少見,有低度惡性潛能[2]。1963 年,Potts 等首次報道了IPB,在膀胱腫瘤中發病率約6% 左右,男性多見[3]。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考慮是膀胱頸口梗阻和慢性炎癥刺激膀胱粘膜上皮而形成上皮細胞巢,從而引起腫瘤,與吸煙等化學因素有密切相關。
IPB 超聲多表現為膀胱壁局部隆起,與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相鑒別存在一定難度。膀胱癌屬于惡性腫瘤,呈分葉狀或菜花狀,生長較迅速,基底部一般較寬,突入腔內,與膀胱壁分界不清,易向膀胱肌層浸潤,聲像圖表現為低回聲,分布不均勻,部分形態不規則,CDFI 示血流信號較豐富,基底部為甚,多可見穿支血管[4]。超聲造影膀胱惡性腫瘤表現為快進慢退高增強的模式[5]。
分析本例誤診原因如下。(1)認識不足:IPB 較少見,臨床醫生對其影像學表現認識不足,習慣性地將超聲造影模式呈快進慢退高增強者考慮為膀胱惡性腫瘤。(2)缺乏特殊患者的診斷經驗:IPB 與膀胱惡性腫瘤超聲表現較相似,無特殊性,所以超聲診斷該病時,常常不能較準確提示該病而誤診。
超聲檢查具有簡便、價廉等優點,可實時觀察膀胱占位性病變。超聲醫生應加強學習,對IPB 的認識提高,全面考慮,詳細檢查,并結合臨床資料和影像學檢查進行分析從而使誤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