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 陳莉萍 郝玉嬌 甘騰飛 石筱嵐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 400016)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診療技術及醫療保障的完善使得臨床血液使用需求相對增加[1],但相應采供血量的增長卻非常緩慢,很多地區出現了季節性供血緊張的情況[2],據統計我國用血量以每年10% ~15% 的速度遞增,但是獻血率僅有0.84%[3],遠不足以滿足臨床用血需求。大學生青春健康、受過良好教育無疑是無償獻血的優勢群體,尤其是醫學專業在校生[4]。但有研究指出無償獻血及用血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無償獻血的熱情[4-5]。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性研究的方法,對某高校護理專業在校大學生無償獻血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無償獻血工作的推廣和普及提供參考。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2019 年6 月—7 月某高校護理專業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于2019 年6 月選取行問卷調查后未進行過無償獻血的護理專業在校大學生,考慮家庭背景,文化,年級等因素,采取主觀抽樣法有代表性的學生8 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1.2.1 調查工具 ①《大學生無償獻血調查表》由研究者根據文獻回顧并參考專家意見自制,經課題組研究討論并行預調查后修改完善形成正式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別,年級,生源地,政治面貌,獻血史等);無償獻血相關因素(獻血態度,途徑,影響因素等)。②半結構式訪談提綱。由研究者結合文獻經課題組多次討論修改而成,于正式訪談開始前選取1例研究對象作預初訪談,并將語音成文,共同反復閱讀、分析、提煉主題,并請訪談者進行核對,以此檢驗效度。主要包括以下問題:您選擇不去獻血的原因是什么,您對無償獻血的態度是什么,您的家人對您獻血持何種態度等。
1.2.2 調查方法 釆用問卷星形式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回收,以不記名方式填寫,研究者最后匯總和統計問卷并剔除不符要求的問卷,共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7份,無效問卷3份(前后矛盾,缺項≥3,中途放棄作答)。研究者用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法收集資料,根據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對8名護理專業在校生進行訪談,每例訪談20 ~30min,訪談過程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資料轉化為文字。
SSPS22.0 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對研究對象基本信息行描述性分析,對不同特征人群無償獻血參與率行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訪談資料及時轉錄,通過反復閱讀、分析、反思,采用Nvivo8.0 對文本進行編碼、分類和提煉主題。
共納入研究對象97 名,其中37 例男生(38.1%),60 例女生(61.9%);中低年級(大二及以下)18 名(18.60%),高年級(大三及以上)79 名(81.40%);城鎮地區32 名(32.3%),農村地區65 名(65.7%), 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有28 名(28.3%)。有過獻血經歷31 名(31.96%),其中有獻血經歷的研究對象中,12.4% 參與過2 次及以上,19.6% 僅參與過1 次獻血;無獻血經歷66 名(68.04%),其中無獻血經歷的研究對象中,32% 對并不打算參與無償獻血,36.1% 雖未參與過無償獻血,但對無償獻血持積極態度,并表示愿意參與。共訪談8 例護理專業無獻血經歷在校生,年齡為18 ~22 歲,男生3 名,女生5 名,中低年級4 名,高年級4 名。
97 名研究對象無償獻血參與率為31.96%,無償獻血參與率在對獻血影響健康的認識上存在明顯差異(χ2=24.89,P <0.01),但在不同性別、年級、生源地、政治面貌、家人對獻血態度之間差異不明顯。超過一半(86.6%)的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宣傳、網絡宣傳等多種渠道了解無償獻血相關知識,有27.8% 的研究對象認為多種因素影響參與無償獻血的積極性,其中按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為獻血者身體因素(75.1%),包括近視、貧血、體重不達標等;心理因素(57.8%),包括暈針、怕痛、暈血等;獻血環境(49.4%),如排隊太久;工作人員態度(28.8%),如不耐煩、態度惡劣等。
研究者將受訪者對無償獻血的態度及無償獻血的影響因素中萃取出 3 個主要概念,分述如下:
2.3.1 相關單位對無償獻血宣傳力度不夠 ①對無償獻血認識誤區:雖然均為醫學相關專業學生,但仍有受訪者缺乏獻血知識,甚至對無償獻血存在錯誤認識,“據說打耳洞一年內好像不能獻血”,“還有好像獻血會不會得低血壓啊。”②無償獻血宣傳渠道單一:通過訪談了解到受訪者大都通過校內微信群或輔導員通知了解無償獻血活動開展時間、地點等,部分受訪者對無償獻血持積極態度但卻未留意無償獻血活動的宣傳,“我挺想去獻血的,但是找不到獻血車……(失落感)”,“……我很少在報紙上或者雜志上看到過宣傳無償獻血的地方。”
2.3.2 部分護理專業在校生對無償獻血管理過程持懷疑態度 很大一部分受訪大學生認為獻血站的基礎設施存在衛生方面的安全隱患,且對血液使用透明化也表示持懷疑態度。“我覺得使用那些針頭有點不衛生,怕感染疾病”,“網上經常曝光好多人獻血之后就感染HIV 了,不知道是不是獻血前(獻血站)沒有做好檢查”,“我還看到過有人把無償獻的血高價拿去賣的新聞”。
2.3.3 受訪者個人因素影響參與無償獻血的積極性 ①身體因素:有受訪者表示,體重問題以及自身疾病影響其參與無償獻血。“我已經做好去獻血的準備了,但由于體重不達標而未能獻血”,“有一次學校里來了獻血車,但當時我感冒很嚴重就沒有去,等感冒好了,車也走了(笑)”。②心理因素:也有受訪者由于害怕疼痛及暈血暈針等情況而未積極參與無償獻血。“被嚇到了,獻得又多,針頭又很粗,還很痛”,“我一看到血就暈,而且還暈針,實在是無法獻血(無奈)。
在本研究中,不同性別、年級、生源地、政治面貌、家人對獻血態度人群之間,獻血率無明顯差異,這與國內呂香娟[3]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獻血認識主要是從“知識- 態度- 行為” 層面對潛在獻血人群產生影響,與研究者自身因素關系不大有關,而對獻血行為的認識、認識中存在的誤區才是影響在校生參與無償獻血的重要因素[6]。在質性訪談部分,部分訪談對象指出,個人的身體狀況、心理因素是阻礙其參與無償獻血的重要因素。由于專業特殊性,護生對獻血環境,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知識水平,服務態度等會有更多的關注,對獻血過程的過度關注也使其更為謹慎和敏感,這提醒獻血服務的工作人員應注意疏導獻血者的焦慮情緒,為其營造舒適的獻血環境。護理在校生有很大比例上都是女生,由于其生理特殊原因以及心理上恐懼、緊張等特點導致其不能主動地參與到無償獻血中,因此在獻血前應更多關注女性生理及心理健康,在校大學生也應注重其個人體質的鍛煉,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中來。此外有研究指出,年齡大于25 歲[7]、社會責任感、受教育程度[8]等與獻血率存在密切聯系。
對無償獻血的正確認識是大學生無償獻血行為的重要基礎,在本研究中,有32.9%的研究對象認為無償獻血不利于身體健康,在訪談中也有諸如“打耳洞不能獻血”、“獻血會導致低血壓”等錯誤認知,有研究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在校大學生獻血率的調查得知,對獻血相關知識的熟知率為9% ~83.6% 不等,而在我國四川地區,在校大學生對獻血的認識率為60.67% ~91.27% 不等,指出對無償獻血相關知識認識得越充分,其參與無償獻血的積極性越高。而與針對獻血認知的研究發現醫學專業在校生對獻血相關知識的認識要遠遠優于非醫學專業,且父母職業為醫學相關的孩子對無償獻血認識較非醫學背景家庭出生的孩子會更為深刻。但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在校生對無償獻血認識中仍存在較多誤區,這提醒學校在專業課程授課中應注意知識拓展,適當在專業知識中增添一些常識性的內容,以補充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在訪談部分,部分學生表現出了對血液使用的不信任,這也是影響其積極參與無償獻血的重要因素,建議相關機構建立血液管理追溯系統,使血液管理過程“規范化、公開化、透明化” 也是,真正做到讓在校大學生相信自己的愛心不會被用來謀取私利,增強大學生對獻血機構的信任感。同時管理機構應采取各種形式,加大無償獻血的宣傳力度,激發潛在獻血者參與無償獻血的可能。提高無償獻血參與度的關鍵在于擴大宣傳,豐富獻血者對無償獻血的認識,糾正認識誤區,真正做到知識、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9]。此外,適當采取針對性的激勵措施,精神獎勵結合物質獎勵鼓勵學生參加無償獻血,激發其內在參與的積極性及自我價值感。
綜上,影響護理專業在校生參與無償獻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個人因素(身體、心理)占主要方面;護理專業在校生對無償獻血的認識仍十分欠缺,除加大宣傳力度外,管理機構還應規范各個獻血環節,提高工作人員的采血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以增強獻血者安全感和信任感。國外有研究提出種族差異性對無償獻血參與的影響,本研究由于地區及樣本局限性,并未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等進行深入分析,考慮在后期研究中進行多中心及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