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兵 姜國峰


【摘要】 目的 分析臨床上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治療中, 應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入院后均采用常規方式進行母乳喂養, 同時采用撫觸治療以及藍光照射治療。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血清總膽紅素、日均膽紅素下降值、住院時長以及治愈時長。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91.31±10.27)μmol/L低于對照組的(139.42±31.15)μmol/L, 日均膽紅素下降值(57.38±9.41)μmol/L大于對照組的(30.28±4.67)μmol/L, 住院時間(5.21±0.38)d及治愈時間(3.06±0.32)d均短于對照組的(9.43±1.05)、(6.03±1.47)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的臨床治療中, 應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能有效促進患兒癥狀的恢復和膽紅素水平下降,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新生兒;茵梔黃顆粒;思密達;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64
母乳性黃疸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新生兒疾病, 通常出現在新生兒出生后的3~8 d左右, 發生該病癥后通常會在1~3內進展至高峰, 通常來說黃疸能自行消退, 是由母乳喂養引發的。隨著近年來新生兒數量的增多以及人們母乳喂養意識的逐漸加強,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數量呈現出逐漸上增的趨勢[1]。有數據顯示, 母乳性黃疸的發病率在臨床上約為1.00%~2.00%[2]。
一般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 這是由于新生兒吸取母乳時, 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而造成的, 這種物質具有較高的活性, 在被新生兒吸收入體內后, 會導致新生兒的小腸出現重復吸收膽紅素的情況, 由此導致的黃疸持續不退的情況[3]。有研究發現在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臨床治療中, 應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治療, 能有效促進患兒黃疸癥狀的恢復。本研究就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中女19例, 男21例, 日齡3~11 d, 平均日齡(7.25±1.42)d;對照組中女18例, 男22例, 日齡3~10 d, 平均日齡(7.19±1.40)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收治的患兒均符合《美國兒科學會新生兒黃疸臨床診療指南》中的母乳性黃疸相關診斷標準[4], 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兒科學》相關診斷標準。②黃疸出現時間<24 h;③血清總膽紅素>221 μmol/L;④于家屬知情條件下參與,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結合其他功能障礙者;②相關藥物或治療過敏者。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入院后, 均采用常規方式進行母乳喂養, 同時給予患兒撫觸治療以及藍光照射治療, 每隔2 d為患兒治療1次。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茵梔黃顆粒(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20030028, 規格:3 g×10袋, 劑型:顆粒劑)聯合思密達[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00690, 規格:3g×10袋, 草莓味, 劑型:散劑]進行治療。茵梔黃顆粒, 采用溫水送服的方式給藥,
3次/d, 1 g/次。給予患兒1 g的思密達, 加入到15 ml, 濃度為10.0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混合, 混合均勻后采用口服的方式為患兒喂服藥物, 口服3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至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含量下降值<119.7 μmol/L后, 為患兒停止用藥。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血清總膽紅素、日均膽紅素下降值、住院時長以及治愈時長。臨床療效根據《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5]中的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以患兒的皮膚黃疸消退, 經診斷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值<119.7 μmol/L為痊愈;以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值經治療干預后降低至119.7~171.0 μmol/L, 且患兒的皮膚黃染情況消退較多為顯效;以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值經治療干預后降低至171~200 μmol/L, 患兒的皮膚黃染情況有所減輕為有效;以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值經治療干預后依然>200 μmol/L, 皮膚黃染情況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日均膽紅素下降值、住院時長以及治愈時長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91.31±10.27)μmol/L低于對照組的(139.42±31.15)μmol/L, 日均膽紅素下降值(57.38±9.41)μmol/L大于對照組的(30.28±4.67)μmol/L, 住院時間(5.21±0.38)d及治愈時間(3.06±0.32)d均短于對照組的(9.43±1.05)、(6.03±1.47)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疾病, 關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但據大多數研究者認為, 導致母乳性黃疸發病的原因是受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導致的, 是膽紅素在腸肝循環中的增加而造成的[6]。有相關研究指出, 在母乳中含有一種物質, 為β-葡萄糖醛酸苷酶, 當該物質的活性增強、含量上增時, 就會造成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具有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鍵的作用, 從而導致未結合膽紅素的生成, 而新生兒的小腸又會吸收膽紅素, 從而導致膽紅素進入到腸肝循環中, 引起新生兒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含量明顯上增, 最終導致新生兒出現母乳性黃疸[7]。臨床上, 母乳性黃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黃疸發生后, 其癥狀較輕, 一般患有母乳性黃疸的患兒通常病情都為輕度及中度, 很少有出現重度的母乳性黃疸的患兒, 該疾病的特征為間接膽紅素含量的增加。②足月兒母乳喂養,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時間為生理性黃疸期內, 但母乳性黃疸并不會隨著患兒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退[8]。③通常母乳性黃疸患兒的臨床狀態較好, 不會出現肝臟腫大等情況, 患兒的肝功能正常。④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的預后情況都較好, 極少的患兒會由此出現膽紅素腦病。茵梔黃顆粒中的主要成分有茵陳提取物、梔子提取物、黃芩苷以及金銀花提取物。茵陳提取物中主要是含有B-蒎烯、葉酸、茵陳酮以及葉酸等物質, 不僅能使患兒的膽汁分泌增加, 具有利膽作用, 同時還具有拮抗溶血、促進丙氨酸轉移酶的改善以及有效的退黃作用。在梔子提取物中, 主要包含了藏紅花酸、梔子苷、之紫蘇以及藏紅花素等, 能利膽保肝、提升患兒抗病原體以及減少炎癥的發生等作用[9]。黃芩苷的作用主要是利膽保肝、抗過敏、利尿、減輕炎癥, 促進患兒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在金銀花提取物中, 主要包含的物質有黃銅、異綠原酸及綠原酸類物質, 能起到抗炎抗病毒、抗菌、利膽保肝等作用。茵梔黃顆粒中的四種藥物產生協同作用, 能有效促進患兒退黃。而思密達是一種由單八面體氧化鋁、雙四面體氧化硅組成的片層結構, 該結構使藥物在應用后期表面積較大, 能有效地將患兒的消化道進行覆蓋, 其吸附作用較好。思密達對于患兒消化道處的細菌、病毒以及其他毒素等有抑制作用及固定作用, 當其進入消化道覆蓋黏膜后, 同時能與黏膜糖蛋白相互結合, 也能促進患兒消化道黏膜屏障防御攻擊因子能力的加強, 也等同于在黏膜上覆蓋了一層保護膜, 大部份膽紅素被屏障所吸收, 從而使患兒膽紅素重吸收的情況得到有效的改善, 減少了膽紅素的腸肝循環, 從而有效實現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的下降[10]。兩種藥物聯合應用, 搭配常規治療干預, 能有效促進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癥狀的減輕, 促進患兒的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低于對照組, 日均膽紅素下降值大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及治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進行治療能有效促進患兒的癥狀改善, 加快患兒的
恢復。
綜上所述, 在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茵梔黃顆粒聯合思密達, 能有效促進患兒膽紅素水平的下降以及患兒癥狀的改善, 加快患兒的恢復, 預后效果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進芳, 霍開明. 藍光照射聯合茵梔黃顆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9, 36(8):740-743.
[2] 萬靜, 游勇, 陳曉燕, 等. 茵梔黃口服制劑聯用雙歧桿菌活菌制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的Meta-分析. 藥物評價研究, 2019, 42(8):
1628-1636.
[3] 孫振威, 倉寶成, 臧秋霞, 等. O型血孕婦血清IgG抗A/B效價分布及茵枙黃顆粒治療效果觀察. 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 2018, 224(2):43-45.
[4] 魏平. 美國兒科學會新生兒黃疸臨床診療指南. 醫藥經濟報, 2011-10-31(D04).
[5] 李秋平, 封志純.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6(14):958-960.
[6] 沈向梅, 蔡宇紅. 血清NSE在金雙歧、茵梔黃及藍光照射治療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腦損傷前后的臨床意義.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9, 31(4):456-458.
[7] 廖振賓, 朱溪, 殷茜. 茵梔黃顆粒、微生態制劑聯合藍光治療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 中醫臨床研究, 2019, 11(14):47-49.
[8] 胡瑞, 孫建華, 須麗清, 等. 母乳微小RNA與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新生兒科雜志, 2018, 33(3):170-174.
[9] 王曉燕, 倪黎明, 雷喜梅. 茵梔黃口服液致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患兒溶血性黃疸.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 2019, 21(6):443-444.
[10] 王喜成, 張春燕, 于璐. 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性.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29(8):42-43.
[收稿日期: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