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上海九院)今年迎來100歲生日。
“傳奇”“神奇”——只要提起“上海九院”,無論普通大眾還是醫學界專業人士,腦子里多半會跳出這些形容詞。一百年前,上海九院的前身伯特利醫院在制造局路開業。可以說,自醫院建立那天開始,上海九院的血脈里就流淌著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血液。

骨子里的執著柔情,讓上海九院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圍繞患者需求,醫院研發“硬核”技術引領醫療技術的革新換代;在整形修復、口腔醫學、骨科、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高峰學科,甚至越來越多的譬如輔助生殖科、內分泌科、心臟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等優勢學科方面,遇到疑難雜癥,醫生們定會努力借助最新科技創造全新解決方法。因此,往往引來患者和同行褒獎式的推薦——“解決不了的問題去找上海九院”,而一院四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邱蔚六、戴尅戎、張志愿的豪華陣容更是為醫院立下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人民的醫院為人民而奮斗。從唐山地震救援、汶川地震救援,到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危難之時,上海九院從未缺席。
人民的醫院為人民而奮斗。從唐山地震救援、汶川地震救援,到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危難之時,上海九院從未缺席。
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多年,上海九院從自身優勢出發,再攀3D打印、人工智能等與醫學相關的前沿科技的高峰,為疑難疾病的診治貢獻“九院方案”,讓世界同行聽到了來自中國醫生的聲音。
上海九院的臨床醫療水平一直處于上海市前列,特色優勢學科整復外科、口腔醫學、骨科、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學科更是國內領先。
新的時代,創新與突破是最大的發展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綱領性文件,直言“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已成為當前有待補足的短板之一。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努力在“十四五”時期實現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這座城市的地位和使命,決定了必須在新征程當中發揮好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為全國高質量發展先行探路,率先擔當。上海正在大力推進原始創新,努力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大力推進科技攻關,努力成為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
上海九院正在這條實現更多原始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一百年歷史的上海九院與國家共命運、與時代同奮進。讓我們一起走近上海九院“百年傳奇”背后的人與事,回看來路,更知道向哪里出發。

慶新中國七十華誕上海九院升旗儀式。
上海九院骨科,有兩張珍貴的證書被擺放在顯著的位置,它們意義非凡。
2019年1月16日,上海市藥監局向上海九院骨科團隊頒發醫療器械注冊證。中國的醫療器械注冊證過去只能頒發給企業,這是科研機構拿到的第一張醫療器械注冊證。
一年以后的2020年1月1日,為滿足臨床實踐中的罕見特殊個性化需求,規范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保障定制式醫療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國家藥監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的《關于發布〈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的公告》正式實施。上海九院骨科在2020年1月2號拿到新規實施后的第一張個性化骨盆假體備案書。
“這兩個‘第一是對分別由上海九院骨科王金武、郝永強領銜的團隊堅持自主創新、堅持走醫工結合和科學成果臨床轉化道路的肯定。”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九院骨科學科帶頭人戴尅戎充滿自豪地說。

張滌生院士為患者手術中。

邱蔚六院士參加義診活動。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 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九院骨科的歷史上,創新突破一個接著一個。
上世紀80年代,戴尅戎及其團隊先后在中國人的步態分析、平衡功能測定、國產骨水泥、多孔表面人工關節、內固定的應力遮擋效應以及無機骨粒骨水泥的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如今結合3D打印技術,骨科團隊迸發奇思妙想,救治了一個又一個高難度復雜病例,多次開創行業之先河。3D打印技術已推廣到髖、膝、肩、踝、肘、腕、骨盆、脊柱,也廣泛用于顱、頜面、口腔、眼、耳、鼻、喉等各個部位的修復與重建,還可打印各部位的康復支具和疾病模型。
善于運用新技術、大膽創新,是戴尅戎院士領銜的上海九院骨科的一貫傳統。類似的“首個”“第一次”“首創”“01”號,記載在上海九院各個優勢專業的發展歷程上,成為一代又一代九院人探索創新的動力。
說到開拓創新,上世紀80年代初是上海九院后來騰飛的起點。
四十年前的中國,國力遠遠不如今天,醫療技術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簡陋的條件下,張滌生教授卻心無旁騖地探索著將顯微外科做得更精、更細,讓過去無法做到的手術變成現實。
潛心鉆研下,1981年,張滌生教授利用顯微外科技術獨創“中國卷筒技術”。此后,一代代整復外科專家多次完成專業內獨創性手術,直至李青峰團隊首創“全臉面預構和重建”技術。
擁有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是患者們口口相傳 “看口腔頜面疾病最好的科室”。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發展的開拓者和引領者,邱蔚六院士和張志愿院士對我國口腔頜面外科學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迄今,口腔頜面外科是上海九院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學科,成了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蜚聲海內外,無論是臨床醫療服務還是基礎科研成果都提高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話語權。
勇于挑戰難題、尋找全新的解決方案,這既是上海九院的文化基因,也是這家醫院的立身之本。制造局路上的一百年,也是上海九院不斷自我突破、創造“智造”奇跡的一百年。
醫院百年院慶之際正是“十四五”新章開篇之時。院長吳皓表示,上海九院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立足本市、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為民眾提供優質的基本醫療服務和解決急危重癥、疑難復雜疾病及部分罕見病的診療。“第一個100年里,九院前輩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九院。從此時此刻起,全體九院人要傳承先輩前人之精神,凝煉百年歲月之積淀,將醫院建設成為學科特色鮮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醫院,為上海創建一流醫學中心城市和有影響力的全球科創中心貢獻力量。”

戴尅戎院士與青年醫師討論3D 打印技術在骨盆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張志愿院士在門診。
白皮、紅字。上海九院有一本“分量”很重的冊子——《學術榜》,每年出一冊,記載當年醫院內產生的學術成就。2019年的這一冊,分量尤其重。上海九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量首次突破100項,SCI論文發表數量在全國的醫療機構排名中進入了前10。在最新發布的上海市三甲醫院科研競爭力排行榜中,上海九院位列上海市第二(并列)。
2019年的這一冊,分量尤其重。上海九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量首次突破100項,SCI論文發表數量在全國的醫療機構排名中進入了前10。在最新發布的上海市三甲醫院科研競爭力排行榜中,上海九院位列上海市第二(并列)。
科研碩果來自幾十年的厚積而薄發。
1989年底,上海九院成立科研辦公室負責全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年一本的《學術榜》就從未間斷,冊子上的成果越來越豐富。
上世紀90年代,醫院加大了對科研經費投入和管理的力度,提出深化改革,依托科研創新發展的科研管理思路,大力建設研究機構、實驗室和重點學科,通過臨床和基礎的結合,通過醫學與工科的交叉,醫院的科研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資助的各類科研項目資助數逐年增長,在臨床和基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上海九院在研究上不斷有大手筆的投入,陸續成立并構建了多個專門研究機構。
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是上海市教委IV類高峰學科建設項目,是一個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牽頭、依托九院實體化建設的上海市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上海九院院長吳皓教授、雷鳴教授分別擔任院長和執行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出任研究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9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論壇。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揭牌。

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由科學技術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授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志愿教授擔任主任。中心的建立將進一步推動口腔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也有助于完善區域性科研協作網絡和跨地域的醫聯體,推進互聯網醫學教育和遠程會診、科學普及等工作,強化醫療流程的規范化、標準化,增強解決疑難雜癥的能力,從而提高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口腔醫學疾病診療水平。
3D打印臨床轉化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國內第一家3D打印臨床轉化研發中心。
“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臨床醫生和臨床醫學科研工作者的論文,則寫在手術臺、寫在病床邊,臨床科研的目的不是為了論文,而是為了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命質量。邱蔚六院士就常常對學生們說:“醫療是基礎、教學是根本、科研是靈魂。”他認為,對教學醫院來說,三者皆不可缺,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總的目的都是為了病人。
聽起來“高大上”的“臨床轉化”,具體到某一個新技術誕生的源頭,可能就是醫生們在診治病人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日以繼夜的思考和研究。為了更好地幫助科研成果轉變成能夠讓患者受益的醫療技術,上海九院建立了醫院臨床研究公共平臺,大力鼓勵和促進學科交叉合作,支持臨床成果的有效轉化。
如今,臨床科研轉化已經成為上海九院的核心硬實力,人無我有的醫療技術大大推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水平。
上海九院的百年足跡,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1920年,中國最早的留美女醫師之一石美玉和美國基督教女傳教士胡遵理及她們的追隨者來到上海,覓地創辦中國人自己的教會和醫院事業。創建者在上海南市租下阿森納路(現制造局路)565號院落和民居創立上海伯特利教會、伯特利醫院和伯特利護校。
常常有人問:“上海九院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績?”答案可能在上海九院人從未停止過的、攀登醫學前沿高峰的步履之上。
1951年8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李焜等一批干部接辦醫院。1952年12月,伯特利醫院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九人民醫院,護校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二護士學校。
與同時期在上海創建的醫院相比,上海九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規模都不算太大。難怪1965年加入上海九院的邱蔚六院士會說:“想當年,九院被戲稱為‘小九院,人員不過200名,病床不到100張。”

但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如今的上海九院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九院”。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整建制并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九院進入新一輪發展時期。截至目前,醫院有臨床、醫技科室63個,核定床位2150張、口腔綜合椅位1000張,全院職工5000余人,是全國知名的三甲醫院。
今天的上海九院不僅“大”,而且還“高”。
在一些專科領域,如果一名醫生得到上海九院的培訓和認可,就意味著拿到了一張國際通行的專業證書。
常常有人問:“上海九院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績?”答案可能在九院人從未停止過的、攀登醫學前沿高峰的步履之上。
實驗室是允許試錯、探知未知世界的地方。通常科研機構、高校里會建立實驗室,而上海九院作為醫療機構也擁有眾多的科研平臺。
上海九院擁有2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IV 類高峰學科,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5個研究所,分別是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眼科視覺科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科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創傷醫學研究所;5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組織工程研究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耳鼻疾病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眼眶病眼腫瘤重點實驗室;3個工程研究中心,組織工程(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數字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醫學3D 打印技術臨床轉化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九院南部院區。
醫院還擁有4個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上海市口腔頜面部腫瘤組織樣本及生物信息數據庫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上海市生物醫用材料測試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上海市醫用植入物檢測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上海市顳頜關節病及頜面畸形診治專業技術服務平臺;2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口腔醫學先進技術與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骨科創新器械與個性化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目前,這些平臺、基地所取得的成果已經輻射長三角地區,有力地促進醫院科研工作的開展和科研人才的培養。

醫院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九院黨委書記郭蓮大會發言。
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健康中國建設重要論述中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一家百年醫院在醫學發展進程中擔當、奉獻、傳承、創新的特質,正是永葆朝氣的根本動力。站在歷史交匯點,回眸過往,九院人凝心聚力,為國家衛生事業做貢獻,為人民健康謀福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郭蓮表示,下一個百年,醫院要繼續秉持黨建引領下的創新開拓精神,不斷豐富以院士文化、服務文化、慈善文化、廉潔文化、志愿文化、和諧文化為核心的內涵建設,在醫務員工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構筑九院人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動力。
作為公立醫院,上海九院不僅立足于優化健康服務,還承擔了許多社會責任,把大愛播撒到祖國邊疆甚至海外。早在1963年,醫院就組織了4批13名醫務人員援助非洲;從1975年起,醫院派出15批44名工作人員援助摩洛哥;2010年起,醫院有21批110人參加云南對口幫扶工作。經過10年,祥云縣人民醫院已從一家二級乙等醫院建設成三甲醫院,上海九院為云南祥云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同時,醫院還先后派出4批6名專家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人民醫院;派出10批14名醫生對口支援新疆喀什二院,為打造南疆醫學高地、培養當地醫療人才付出了上海九院的力量。2018年,張志愿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喀什二院設立,同時,上海九院與喀什二院合作共建九院-喀什二院口腔頜面外科中心。
還有許多的醫務人員在唐山、汶川地震救援,大型活動醫療保障、各類義診服務等公益活動中義無反顧、主動擔當,彰顯崇高的職業精神。
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護人員的敬業和奉獻精神再一次為我們整個民族帶來激勵。上海九院亦是全力以赴落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9月29日,在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九院感染科獲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熊維寧、江雪、吳嘉駿、應佑國獲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熊維寧同時獲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另外,九院援鄂醫療隊員黃波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
無論是在條件艱苦的祖國高原、邊疆或海外,還是在歷次重大災害和疫情救援第一線,都有上海九院醫生的身影。九院醫者始終厚植家國情懷,主動擔當使命,發揚大愛無疆精神,為人類健康貢獻力量。
近年來,上海九院的醫療業務量快速增長,2019年醫院年門急診量458.26萬人次,日門急診量1.25萬人次,門診手術17.18萬人次,住院人次數12.88萬,住院手術操作人次數10.13萬,平均住院日5.83天。
如此大的服務量下,如何保證患者有序就醫和得到更好的就醫體驗?上海九院在改善就診環境、優化就診流程上做了很多創新嘗試。
作為最早一批踐行醫院互聯網應用的醫療機構之一,上海九院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向患者試點提供線上預約服務。通過持續不斷地改進,整合并優化醫療資源,推出了多途徑門診預約掛號服務模式。上海九院“全預約診療服務”項目榮獲國家衛計委“2015改善醫療服務創新醫院”獎。
2016年,上海九院又率先在全市設立24小時門診自助服務中心,可為患者提供自助預約掛號、自助打印檢查報告等服務功能。這些方法極大地便利了患者,門診預約率持續提高。2016年6月,醫院正式啟用各種創新支付手段,方便患者付費,目前已在全市醫院中率先實現全流程掌上服務,就診排隊時間減少近60%。
作為最早一批踐行醫院互聯網應用的醫療機構之一,上海九院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向患者試點提供線上預約服務。通過持續不斷地改進,整合并優化醫療資源,推出了多途徑門診預約掛號服務模式。
另外,上海九院持續加強“互聯網+醫療”的建設,不斷提升醫院信息化管理程度。2015年5月15日,九院實現門診、住院全流程醫療收費票據電子化;同月,九院獲批互聯網醫院執業許可證。
為進一步提高疑難疾病的診治水平,上海九院從2017年起,開展臨床研究型MDT建設和發展項目的研究。目前全院共建設有36個臨床研究型MDT團隊,投入經費1800余萬元,匯集多學科專家,定時定址為病患提供全面、綜合和系統的診療方案。
此外,醫院于2018年成立了日間病房及日間手術管理中心、日間手術室。
為了讓上海九院優質的醫療資源輻射到更廣的區域、服務到更多的患者,上海九院全力推進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集團平臺建設。先后成立了黃浦、奉賢、寶山等3個市內醫療聯合體;同時,九院也積極參與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融合發展,簽約浙江寧波、安徽滁州等跨省醫療聯合體。

九院頭面部創傷急救服務能力輻射華東地區。

九院南部院區門診大廳。

九院北部院區門診大廳。
上海九院自2018年以來,全力推進專科聯盟的建設,致力于打造特色專科聯盟,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合理分布和推進臨床醫學科技的不斷創新,九院集團目前已成立了21個專科聯盟,輻射全國近700家醫院,覆蓋范圍已達我國大陸所有行政區域。
歷經百年發展,如今的上海九院在空間、平臺 、技術等方面繼續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百年智造路并非平坦,但因為不畏艱險、砥礪奮進的精神一直在,上海九院有了更高的目標、更大的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