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中國的現代醫學是一個從跟隨西方學習到逐漸形成自己特色的過程,特別是外科領域,經歷了很長的“學徒”期。
但有一個專科,中國醫生的技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得到了國際同行的稱贊,這就是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為代表的中國口腔頜面外科。改革開放初期,國外同行到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參觀,看了上海醫生的精湛技術和獨特的診治方案后,他們將中國醫生的技術稱為“中國式口腔頜面外科”。
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在? 張錫澤? 教授、邱蔚六院士、張志愿院士和學科帶頭人們的帶領下,通過一代代口腔頜面外科人的共同努力,如今已成為國際上最強的口腔頜面外科學學科之一。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幾十年間,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就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擁有兩位院士。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學科的建設者們最知道他們付出了多少努力。
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學科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中國醫學奮斗史的縮影。大膽的創新實踐,讓曾經的“學徒”走到了引領者的位置,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成為推動整個學科進步、為患者帶來更好治療效果的重要發源地。
在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有一個故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
1972年,一位頜部癌癥晚期患者輾轉很多醫院未能收治,最終,邱蔚六教授為他做了手術,成功切除全上頜骨后又為他安裝了假的上頜骨。經過鍛煉,這位患者不僅恢復了語言功能,可以講流利的英語,還在夏威夷大學任教中文。
患者治愈后長期與邱蔚六保持聯系,成為了朋友,還給邱教授寄來自己跑馬拉松時的照片。1992年,這位患者受夏威夷醫生的委托邀請邱蔚六去做交流。面對他,邱蔚六總有一絲遺憾:那時候還沒有外科手術修復,如果有的話,他的外形會更好看一點,功能也會更好一些。但當時只能是先講生存,其次再講生活質量。
“口腔頜面外科”簡單說管的是人的頭頸部除了眼耳鼻喉以外的其他區域。也就是說,人的消化道、呼吸道所有的“大門”,都是口腔頜面外科的范圍。”口腔頜面疾病不僅影響人的容貌、造成自卑,更重要是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很多病人痛不欲生。同時由于口腔頜面結構復雜,找到病因和制定治療方案仿若“破案”,使得治療充滿挑戰。
邱蔚六院士與張志愿院士一起討論病例。
老病人給邱蔚六院士寫信并寄上他參加馬拉松比賽時的照片。
邱蔚六、張志愿院士和國際口腔癌學會秘書長Varma合影。
張志愿院士正為患者手術中。
口腔頜面疾病不僅影響人的容貌、造成自卑,更重要是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很多病人痛不欲生。同時由于口腔頜面結構復雜,找到病因和制定治療方案仿若“破案”,使得治療充滿挑戰。
這樣一個高難度的外科領域,上海九院卻擁有兩位院士,他們在專業領域里完成了大量開拓工作。
上世紀60年代初期,邱蔚六教授便致力于口腔頜面部腫瘤切除術后缺損的立即修復,開創了全額隧道皮瓣一次轉移術。他首次提出了“針刺得氣留針”的方法,應用于口腔頜面外科針麻手術。上世紀70年代,他率先將顯微外科技術引進至口腔頜面外科領域;他首次在國內施行顱頜面根治性聯合切除術,為晚期口腔頜面惡性腫瘤患者開辟了一條可能治愈的途徑。
作為邱蔚六院士的學生,張志愿是我國第二個口腔醫學院士,是中國特色口腔頜面外科傳承和發展者之一,他承前啟后,推動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在國際舞臺占有一席之地。
1988年,張志愿在國內首創“三合一”方法治療口腔頜面部動靜脈畸形,即“栓塞+病灶切除+整形修復組織”,用一次手術就摘除病灶,出血量減少80%,圓滿完成了邱蔚六教授要求“攻克”的難題。
此后,張志愿團隊首創“五步法”,從DSA引導、靜脈插管、栓塞、激光硬化劑、手術整復,解決巨大靜脈畸形手術難題;首創“雙介入”法,將超選擇動脈栓塞與靜脈池栓塞結合,攻克巨大頜骨動靜脈畸形難題。巨大動靜脈畸形手術的風險非常高,張志愿運用“三合一”方法,將這一“難治”的疾病變為“可治”。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團隊如今毫無疑問是中國乃至世界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風向標。
2012年因學科發展需要,醫院原口腔頜面外科專業細化分為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口腔顱頜面科和口腔外科三個獨立科室。由此,口腔頜面外科走上亞專科精準治療之路,迄今每一個獨立科室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專業領域樹立起自己響當當的品牌。
3年前,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行政主任張陳平教授接診了一位70歲外國患者。患者右頸部的一個腫塊多年來時大時小,后來腫塊明顯長大,有壓迫感并感到頭暈。老先生曾在美國的醫院檢查過,但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查詢資料后,老先生找到了上海九院。
診斷復雜疾病,跟探案有很多相似之處,經過檢查和研究,張陳平教授做出診斷,這是一個原發癌,名為鰓裂癌。
患者頸部高度惡性腫瘤快速發展,老先生需要接受手術。但問題又來了,老先生患有冠心病、高血壓、房顫、室性早搏等疾病,此前一直在美國接受治療。腫瘤生長于頸動脈周圍高危區域,又有基礎疾病,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頸部腫瘤團隊立即啟動多學科診療機制,與麻醉科、心內科等多學科專家深入討論,制定了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由于準備充分、技術嫻熟、經驗豐富,老先生的手術順利完成,手術后第六天,患者出院。
張陳平教授團隊口腔癌總體治愈率接近80%,晚期口腔癌的治愈率也已經超過60%,這樣的治療水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同等。手術后重建缺損部位、恢復缺損部位的功能和外觀,是張陳平教授團隊的診療特色,形成了一整套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缺損的功能性修復技術。
現在,隨著3D打印等新技術的出現,頜面部的修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修復效果也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近年來,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開展了近1200例頜骨功能性重建手術,科研成果“下頜骨缺損的形態與功能重建研究”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全國20余家三級醫院進行推廣應用。
罕見腫瘤、高齡、多種基礎疾病……別人望而生畏的患者,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團隊治療了一個又一個。
上海醫生的勇氣與自信,來自千錘百煉的技術基礎和不懼挑戰、大膽創新的能力。創新的血脈,在如今的中青年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們身上繼續延伸。
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的高難度手術,經常作為示范直播到世界各地,供全世界的醫學同行觀摩和借鑒。同時,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也成為為全世界培養優秀外科醫生的國際化培訓基地。在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常常能遇到進修的外國醫生,上海醫生的技術和規范化操作讓他們大開眼界。
上海九院是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授予的口腔頜面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在我國的唯一口腔頜面與頭頸腫瘤培訓中心和國際內固定修復學會顱頜面亞太培訓中心;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國內唯一正畸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口腔正畸專科醫師中國考試基地以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口腔種植與修復專科醫師培訓考試中心。
邱蔚六院士與參加畢業典禮的博士生。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成立于1505年,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專科醫師培訓組織管理機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外科專科醫師培養基地。2012年,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經過一番考察后,將唯一的一個頭頸腫瘤國際培訓基地,放在了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作為頭頸腫瘤外科醫生培訓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來自英國及世界各地的頭頸腫瘤外科醫生需順利通過上海培訓中心的學習和考核。
憶往昔,醫學前輩早就踏出了登上國際舞臺的步伐。
隨著改革開放將國門打開,邱蔚六和科里的醫生們一起奮發圖強彌補短板。在國家政策和經費支持下,中國派出中青年骨干去國外學習;也請來了一些國際知名的口腔頜面外科或相關科室學者來國內傳經送寶,增強了各國同道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邱蔚六院士曾30余次參加國際會議及出訪講學,特別在美國第71屆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的大會演講,被譽為中國代表正式在美國大型國家會議上作報告的第一人,從而確立了我國口腔頜面外科在國際上的應有地位,也吸引了來自美、英、日、法、南斯拉夫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前來求經。當1999年邱蔚六院士代表中國成為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的首任理事時,他激動地說:“能夠完成我國口腔頜面外科人走向世界的心愿,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是我事業的重要部分。”
2003年希臘舉行的第16屆國際口腔頜面外科會議上,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與香港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聯手提出承辦申請,經過與7個國家地區的競爭,上海成功地獲得大會承辦權,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上海舉辦的第19屆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學術大會上,邱蔚六擔任大會主席。
此次會議是迄今為止國內舉辦的,真正意義上的口腔頜面外科國際性會議,相當于口腔頜面外科學領域的“奧運會”。這也是繼1986年成立口腔頜面外科學組、1999年正式加入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學會之后,我國口腔頜面外科學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大會期間,邱蔚六教授因其對口腔頜面外科事業的杰出貢獻,被授予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杰出會士獎”(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這是目前世界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最高榮譽獎項,此前全球只有5人獲此殊榮。“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全中國以及亞洲口腔頜面外科醫師的榮譽”,因為以前這一榮譽還從未授予過亞洲人。同時,他還表示我國口腔頜面外科水平已為世界接受和承認。”
除各省部市級的高級別獎項外,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學是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學科之一,科研上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話語權。
邱蔚六院士為學科發展道路做出規劃:中國口腔頜面外科特色需要走的道路應“三化”,即個性化、本土化和國際化。從1980年一個50多人的獨立科室,到現在口腔頜面外科擁有3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和近20個三級學科、300多人的科室;床位從60張發展到現在300多張,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前輩們當年的理想,正在一一實現。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醫生為急需手術的腫瘤患者實施手術。
60多年來,醫學大家們為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團隊留下了獨特的科室文化,這種科室文化,也是今天整個團隊能夠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
說起科室文化,一位專家講了一個小細節:張志愿院士教學查房,年輕醫生們有點“怕”。張院士會隨身帶著手電筒,從側面照射患者傷口處,如果傷口縫合不夠平整,照射處會留下陰影,這個時候,手術醫生就要等著挨批評了。“傷口縫合是不是平整看起來是小事,但張院士要告訴大家,縫合這個小事就能看到一個醫生的認真、仔細、責任感,能看到手術過程是不是規范,醫生是不是全力以赴。”
盡管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嚴謹、規范、為病人著想的科室作風,就這樣通過一件件小事傳承下來。邱蔚六院士也曾告誡年輕醫生:“你們在手術臺上是十分鐘,對病人來說就是一輩子。”
對臨床科研的重視,是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的另一個傳統。
邱蔚六院士曾經說過:“科研說白了就是把問號變成驚嘆號。”口腔頜面外科是上海九院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學科,被大家稱為“獲獎專業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邱蔚六等嘗試經關節鏡滑膜下硬化療法治療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取得成功,并獲國家發明獎,之后又被國外專著明確引用,并為以后開展的口腔頜面微創外科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各省部市級的高級別獎項外,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學是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學科之一,科研上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