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雨霽

曾毅教授與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原副主任蕭振禹2000年在調查現場研究問卷。
“大國點名,沒你不行。”當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開展。對人口的調查是對國情國力的調查,既是制定和完善未來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也為教育和醫療機構布局、兒童和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工商業服務網點分布、城鄉道路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同時是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需要。
我國正邁向人口老齡化,專注老年人口的大型調查“中國老年人口健康及其影響因素跟蹤調查(即“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第九次開展正籌備于2021年上半年進行。
這項已經持續22年的重要人口調查,牽頭人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終身教授曾毅,今年,他獲得了“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
組織“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建議“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向世界推廣中國人口研究的經驗……正如他名字中的“毅”字所指,多年以來,他為中國健康老齡化和億萬家庭的幸福,執著堅毅、鍥而不舍。
為了探索中國人群健康長壽的保障機制,自1998年至今,曾毅已牽頭組織協調“中國老年健康調查”項目走過22個年頭。
回首這22年,他極為詳細地列出了一長串感謝對象,有科研院所及政府機關的領導與同仁,也包括參與調查的基層工作人員、受訪老人與家屬。其中,唯獨自身的付出被寥寥幾語概括。

“中國老年健康調查”2002 年調查培訓會合影(曾毅第二排右二)。

2020年復旦管理學論壇暨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頒獎典禮現場。
比起談論自身,曾毅更樂于對外講述項目本身的價值:比如,作為國內首次啟動、全球80歲以上高齡老人樣本量最大并有相應中、低齡老人對照組的老年健康及其影響因素跟蹤(加替補)調查,其研究潛力巨大,有力推動了相關交叉學科的研究;又比如,這一永久免費公開使用的數據庫孕育了領域內眾多后續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7本專著,共計近千篇國內外期刊論文與通過答辯的碩、博士論文以及58篇已遞交的政策咨詢報告。
基于課題研究,曾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通過科學測算預見到中國將面臨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他決心采取一項行動,這便是“中國老年健康調查”。這項調查已經開展過8次,調研地橫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累積入戶訪問人次達到11.3萬人次。
自1998年至今,曾毅已牽頭組織協調“中國老年健康調查”項目走過22個年頭。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和副主任張許穎等積極努力,已經籌得更多經費,與曾毅團隊密切合作,準備將2021年上半年進行的“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第9次調查進一步擴展為覆蓋到全國除港澳臺之外的全部省市自治區。
在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看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獨特性在于持續、長期、跟蹤,并且跨學科。為了幫助探索基因和行為、社會、自然環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生理、心理健康和社會參與情況之外,這一項目同時收集被調查者的遺傳樣本以及慢性病、健康狀況、社會、行為、心理、飲食營養、環境、存活和死亡等跟蹤調查數據。
由此,調查衍生了許多交叉學科研究成果。例如,探索基因位點與飲茶、基因類型與高齡老人負面情緒等的交互作用對老年健康的影響。這大大擴展了老年健康研究的領域。
在22年里保持推進如此體量的全國性調查,并非易事。項目團隊領導成員之一、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雷曉燕坦言,其實“困難挺多的”。
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曾毅的身體。因疾病嗓音欠佳,為了與人清楚溝通,曾毅往往要寫下極長極細的書面內容,頗費心神。他又是極端嚴謹之人,凡事親力親為,不容一絲閃失,并不會因此拒絕任何必要的交流機會,于是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工作量。“他一直在很辛苦地工作”。雷曉燕說,“這份毅力背后,是對解決中國實際問題最長情的堅守。”
曾毅即將陪伴“中國老年健康調查”走到第九次開展,以及將來的更多次執行。他說:自己是一名在前八次調查從未缺勤的調查員。在之前的經歷中,尋訪百歲老人的收獲讓他堅信“健康長壽的共通秘訣是堅韌樂觀”。
人口學研究與民生福祉聯系緊密,這是曾毅深知的一點。他從不只留在書齋里研究,從不講究“清高”“獨善其身”。他積極對外輸出經過科學論證的觀點,并整理成一篇篇政策咨詢報告,也不回避必要的糾誤甚至辯論。他說,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夠為制定相關人口政策、進行科學的人口管理提供支持,而目的無非是簡單的四個字:利國益民。

2014年曾毅教授(左)和中國疾控中心慢病防控處殷召雪研究員(右)一起在基層訪談百歲老人調查對象。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子女的政策”(即“全面二孩”)被明確提出。而早在1991年上半年,曾毅就在《人口與經濟》上發表題為《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齡對我國人口發展的影響》的論文,那時他就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堅定推動者。
為了讓這項政策得以落實,曾毅付出了20多年的努力。他不懈地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出發論證,他的依據是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人口預測結果的對比分析和赴基層調研取得的第一手資料等材料。他的結論很明確:實行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齡的“城鄉普遍二孩政策”,在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促進社會經濟和幸福家庭發展等各個方面,比“一孩為主”政策要好得多。
“政策落地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家一定是需要全方位考量的。但奔走呼吁的曾老師從沒放棄過,最終大家都看到了政策變化”。曾毅的同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評價,曾毅的風格和該研究院的學術研究風格完全一致:“我們的學術研究就是扎根在中國,要為中國的歷史進程改革做出貢獻。曾老師給我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樣”。
即便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已推開的今天,曾毅的相關探索亦未止步。就在今年4月上旬,他結合疫情背景,撰寫了題為《進一步調整人口政策并提倡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模式的建議——亦是應對諸如新冠病毒肺炎暴發等災害突發事件的中長期對策》的政策咨詢報告。
報告中,他說明了自身對進一步調整人口政策的看法:“我建議讓生育決策回歸家庭并鼓勵二孩。我認為,中國早已進入低生育率時代,生育控制已不再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人口管理的第一重點,應該將人口管理的重心轉移到億萬幸福家庭建設上來。”

“中國老年健康調查”2002年調查培訓會上,曾毅教授向考試合格的調查員頒發證書。

2008年曾毅教授(中)在基層開展老年健康調研。

1998年曾毅教授與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蕭振禹研究員入戶訪問百歲老人。
眼下,他希望借鑒新加坡政府的成功經驗,盡快實施鼓勵三代同堂或老人與子女緊鄰居住的代際互助家庭模式政策,為老人與已婚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家庭提供適當經濟補貼和精神獎勵。他認為,這有助于把正在逐漸失落的家庭價值觀找回來。并且,這樣做能提高國家應對諸如新冠病毒肺炎暴發等災害突發事件的能力,改善億萬家庭福祉。
1987年5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獲得人口學博士學位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的曾毅摘得由美國人口學會頒出的“湯姆斯(Dorothy Thomas)”最優博士和博士后論文獎。該獎項每年只授予1-2人,而他是首位亞裔獲獎者。因為這份殊榮,不少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向其拋來橄欖枝;而自認“根在中國”的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在當年攜家人歸國。
彼時,中國的人口學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推導和定性描述階段,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及實證研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來到北大任教的曾毅迫切期望能夠將國際先進的人口學分析方法引入國內。
他走向講臺,花費5年時間積累教學實踐,編寫成一本名為《人口分析方法與應用》的教材,緒言中寫明“有了豐富的人口數據,并不等于真正認識了人口現象與人口發展過程的實質”。他企盼,年輕的學者們能如他在多年游學中所掌握的一樣,運用人口學原理與數學工具來科學測量人口變動及分析其影響因素。
這并不是曾毅自覺為溝通中外所做的唯一之事。事實上,歸國后在國際人口學領域仍飽有影響力的他,不僅致力于引入前沿方法,更曾數次就西方對中國的偏誤看法做出有理有據的澄清。
上世紀80年代末,一位美國著名人口學者在美國人口學頂級期刊《人口與發展評論》發表論文,歪曲并攻擊中國計生政策。曾毅覺察其結論和依據有悖于他對事實的認知,故加班加點寫就一篇針鋒相對的論文,在同一期刊發表予以駁斥。
“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學者有責任和義務在國家形象受損時站出來。”他相信,真理越辯越明,誤解終會被澄清。
時至今日,中國的人口學研究已取得長足進步。曾毅開始著手將國內的優秀經驗成果向國際推廣,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進一步走向世界領軍做出貢獻。
目前,他正積極籌謀“概率家庭人口預測新方法原創性研究與應用”創新研究項目。該項目的核心,是將ProFamy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進一步擴展為前沿創新的概率家庭人口預測模型及軟件,從中國應用做起,隨后逐步應用至世界各國。參與該項目的博士后李曼介紹,這一項目中的模型在開發之初就在參數設定等方面考慮了于全世界范圍推廣的需要,從一開始便是面向世界的研究。
聯合國人口司司長對此寄予厚望,他在給曾毅的正式信函中說:在經過專家委員會評估驗收后,應用該項創新研究成果將聯合國各國概率人口預測擴展為概率家庭人口預測,有望成為世界人口科學及應用領域一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ProFamy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同樣是曾毅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不斷推進、優化的項目。
時光流淌并沒有消磨曾毅在任何一件認定之事上投入的熱情。這是他對“毅”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