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功能性電刺激在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治療方案的選擇進行調查。方法:以我院90例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調查樣本,將其隨機分為觀察1組、觀察2組、對照組,每組30例。分別給予高強度、低強度以及常規治療,比較三組患者療效。結果:觀察1組療效評估有效率高于觀察2組、對照組,統計有差異(P<0.05)。治療前三組患者吞咽障礙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1組評分提升程度高于觀察2組、對照組,統計有差異(P<0.05)。結論:功能性電刺激治療效果更理想,高強度刺激相比低強度刺激治療效果更理想。
關鍵詞:功能性電刺激;缺血性腦卒中;吞咽障礙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4-030-02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供血血管狹窄、閉塞、腦供血不足所引發的組織壞死性疾病,本病致殘率、致死率非常高。患者搶救成功后也會殘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吞咽障礙是最為常見的后遺癥類型,對患者的進食、飲水影響嚴重,患者無法安全的進食、飲水,長此以往會導致患者營養、水分攝入不足而出現營養不良、脫水癥狀。且患者一旦出現嗆咳也會增加誤吸、肺炎的發生率,導致其死亡率大幅增加,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對于患者來說要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功能性電刺激是一種物理康復方式,能夠改善神經、肌肉功能,本次研究將針對其康復方案進行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90例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調查樣本,本次研究時間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患者均為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無其他因素引發吞咽障礙者;無意識障礙者;無多臟器功能障礙者;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62.4±3.5)歲,男性16例,女性14例,病程平均(2.6±0.7)周。
觀察1組:患者年齡平均(62.6±3.4)歲,男性15例,女性15例,病程平均(2.9±0.5)周。
觀察2組:患者年齡平均(63.1±3.2)歲,男性17例,女性13例,病程平均(2.7±0.8)周。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基于改善腦循環、脫水、保護神經等方式進行治療,同時結合患者基礎疾病給予降脂、降糖治療,調整患者進食體位,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和時的食物,控制食物溫度以及每次攝入量。通過機械刺激、呼吸訓練、器官運動以及軟腭控制、進食訓練等方式開展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30min,日一次。
觀察組兩組患者同時給予功能性電刺激治療,采用Vocastim-master 吞咽治療儀進行治療。將電極分放在雙側下頜骨肌、雙側頦舌骨肌運動點,觀察1組給予20mA強度電流刺激,觀察1組給予10mA強度電流刺激,治療時間為30min/次,日一次,5次/周,患者治療時間為1個月。
1.3觀察指標[2]
評估患者康復效果。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法評估患者治療效果,患者吞咽障礙消失,洼田氏飲水試驗評估1級為治愈;患者吞咽障礙明顯減輕,洼田氏飲水試驗評估為2級為改善;患者吞咽障礙無明顯改善,洼田氏飲水試驗評價為3級者為無效。評估有效率=治愈率+改善率。采用藤島一郎吞咽困難評分量表評估患者吞咽情況,評分為1-10分,分數越低患者吞咽障礙越嚴重。
1.4數據統計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P<0.05視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治療效果評估
2.2吞咽障礙評分
治療前三組患者吞咽障礙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1組評分提升程度高于觀察2組、對照組,統計有差異(P<0.05),詳見下表。
3.討論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而吞咽障礙也是導致恢復期腦卒中患者死亡以及獲得性肺炎發生的重要因素。吞咽障礙會引發多種并發癥,會增加患者心理、經濟負擔,也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患者發病后腦組織損傷累及范圍較大,迷走神經、舌下神經以及吞咽神經功能障礙,進而會影響吞咽反射。而神經損傷早期細胞尚未完全受損,因此盡早開展康復能夠重建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病情。
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說,肢體功能障礙、吞咽障礙的發病機理相似,均為神經受損引發,因此要盡早開展康復治療。患者治療后最佳康復時間為3個月內,而發病后幾周內效果更佳。患者康復的方式非常多,既往臨床中多以康復訓練為主。近年來,功能性電刺激在臨床中的使用率越高越高,已經成為吞咽功能障礙治療常用方式。功能性電刺激能夠通過一定程度的預設電刺激來刺激喉部肌肉、神經功能,同時誘發或模擬肌肉正常自主運動改善其功能。功能性電刺激同時能夠調節肌肉靈活度、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最大限度上改善患者肌肉功能。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可見,觀察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均好于對照組,吞咽功能障礙改善程度更理想,而觀察1組患者效果更佳。我們認為,功能性電刺激能夠刺激受損的神經元,提升其興奮性,重建中樞神經的可塑性,修復受損的反射弧。高強度刺激相比低強度刺激力度更明顯,因此康復效果更理想,但臨床中也要以患者耐受為宜,保證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李琛,段維維,劉佳.電刺激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患者偏側忽略的影響[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20,47(02):132-135.
[2]馮俊芳,王博禹,廖玉明,等.功能性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方案選擇[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9,25(05):21-25.
作者簡介:格日樂圖雅,女,1988-10,內蒙通遼,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