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釗 曾偉鋒 鄧倩君 周艷蘭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康復護理路徑對認知、社交功能與生活質量的臨床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到2019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80例患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0例,對照組以常規護理程序展開護理,干預組在此對照組基礎上加上康復護理路徑干預,采用簡易智能(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社會功能缺陷(SDSS)量表對患者的認知、社交功能與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結果 在認知能力、社交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的提升等,干預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采取康復護理路徑效果理想,可對其認知、社交功能與生活質量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路徑;認知功能;社交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4-097-02
精神分裂癥屬臨床多發病,患病后患者行為、情感及知覺均有不同程度障礙,且其精神行為與外界環境極不協調。精神分裂癥病程較長,治療出院后難以像正常人一樣融入社會,在具體診治中除采取藥物延緩疾病進展外,亦要引進積極護理以改善患者認知能力,促使其早日回歸社會[1]。本研究通過康復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到2019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80例患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各20例;年齡(30~75)歲,平均(50.23±4.68)歲;干預組中男女各20例;年齡(35~72)歲,均齡(52.23±3.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2)無重大軀體病癥;(3)對研究持知情態度。排除標準:并發重癥軀體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者;存在重度智能障礙。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包括常規藥物護理、心理干預及常規的健康教育指導。
干預組輔以康復護理路徑:①健康宣教:與病人及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對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造成的影響,加強技能等訓練可改善其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②環境干預:對其住院環境進行一定改善及完善,為其創建舒適、滿意的住院環境。根據病情進行分類來劃分區域,避免彼此影響,保證患者安靜的睡眠環境。③社交能力的評估與訓練:開展一些趣味性活動,動員患者積極參加,鼓勵患者積極主動與人進行交往,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④心理護理干預:在心理護理前首先強化護理人員心理培訓效果提升其干預水平。密切并積極觀察患者心理狀況,根據患者病情評估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舒緩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疾病的信心。⑤增強家屬探視的護理干預:適當改變訪視時間段,按患者病情緩解的不同程度,安排家屬適時探訪陪護,告知配合要點。⑥認知功能的評估與護理:鼓勵患者每天摘抄一些自己喜歡的報紙簡聞或看一些電視新聞,讓他第二天講述給病友們聽等方法,可個別講解、集體和圖片結合的示范方法進行。
1.3 觀察指標
干預3個月后:①采用簡易智能(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對兩組患者的情況進行量化評估,量表得分提高,表明認知能力、日常生產能力改善[2]。②用SDSS量表對兩組社會功能實施評價,得分值降低,社會功能提高[3]。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9.0的作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MMSE及ADL量表評分結果相比較均高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DSS量表評分結果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臨床癥狀可涉及感知、思維、情感及行為等方面,部分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害甚至終生精神殘疾[4]。康復護理路徑旨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科學、綜合有效的護理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促進早日回歸社會。本次研究中,干預組MMSE及ADL評分比較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社交功能(SDSS)評分比較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康復護理路徑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另外,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引進康復護理路徑可為其營建更具整體性和專業性的康復護理,經診療環境、心理護理等方面開展護理,糾正患者認知水平,盡快融入社會[5]。
參考文獻:
[1]何宏.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01):74.
[2]代小林,馮艷.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有效性評價[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21):78.
[3]勾亞楠.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的實施方法與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1):98.
[4]鄭麗娜,郭茜,李慧等,不同重復經顱磁刺激模式對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和精神癥狀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5):732-735.
[5]丁李英,強曉玲,郭蘭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06):1096-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