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飛速發展讓傳播媒體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空間?與傳統媒體相對的,是擁有更先進的技術、更廣泛的傳播群體的新媒體。本文從移動新媒體,特別針對手機端新媒體的兩個較為火爆的傳播形態H5及滴滴出行,來分析移動新媒體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移動新媒體;H5;滴滴出行;傳播新機能(企業門戶網站、手機APP、微博、微信)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4-156-02
第一草引 ?言
新媒體以互聯網、移動通信設備為主要載體,具有很強的傳播作用,在開放性、互動性、多樣性、靈活性方面也大大超越了傳統媒體。企業進行文化建設應當發揮好新媒體的作用,如可以通過企業門戶網站、手機APP、微博、微信等對接好網絡平臺,吸引員工的關注和參與交流,并從員工反饋信息中收聽民意、引導輿論:也可以幫助員工吸收各方面的知識,使員工的專業素質不斷得到提升。為了更好地維護和管理新媒體平臺,企業需要發掘高素質的運營人才,提升新媒體運營水平,做好內容的及時更新,并時刻關注輿情,與員工做好回應互動,切實發揮好新媒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否則建立了平臺卻很少更新內容,也不能夠及時回復員工的問題,或是不能夠迅速處理一些不良信息,就會失去建立平臺的意義,甚至還會對企業文化造成負面影響。
正文
疫情期間,全國采取封城封路,大多數人需要通行證才可以自由進出小區,如何在這期間,全國各地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在互聯網通信工具上建立網絡信息聯系?這不僅要國家發揮國家電網的傳播效能,更要發揮各主流媒體的積極能動作用,還要輔助各自媒體的輿論風向作用,以及官方媒體的司法監管機能,更要有精英媒體的定力支撐,不能忽視的是異見媒體(小眾傳媒)的細枝末節的趣味性!
疫情期間,我們實現了足不出戶的理想,這是前人“地球村”的另一偉大實現,我們透過互聯網的光線效應,實現了網對網、面對面的人機交流,這到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倒退,還是人類進程的一次催化劑,我們從原始部落而來,由四肢爬行動物,進化成站立行走的人類,我們由鉆木取火,到愛迪生發明電燈,我們走進了光線傳媒,我們現代人到底依靠科技、依靠電力到底取得了什么勝利?
移動新媒體是什么?
是網頁?是APP?是門戶網站?我們從論文題目下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疫情期間,我們到底能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是疫情?疫情帶來的后續影響是什么?)二是什么是移動新媒體?什么是傳播新機能?傳播新機能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新職業、一個新的職業分化?是否可以分化稀釋傳統媒體的領頭羊效能?移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楚河漢界功能是否可以被打破?我看著遙遙無期的疫情,拿著校醫院開著的假條,我才有點后知后覺!我是如何在重醫附一院掛上號的?如何讓主治醫生給我開的藥?如何在醫院躺了一個多月?我無從知曉,我們學移動新媒體要全面、要深刻、要實事求是!
我現在坐在重慶交通大學南岸圖書館,用我的蘋果筆記本,在WPS APP上寫著課程論文,字數在2000字左右,我的參考文獻字數就有差不多500字,我如何填滿這兩千字,這是個問題?我依靠這個移動新媒體,想要投機取巧,但感覺有點困難,它的底部跟根據我在軟件上寫的字,自動計算字數!我看著越來越多但字數,不知道是成就感還是感覺委屈?成就的是自己能寫這么多的字,委屈的是何必用字數限制我的思想?移動新媒體的傳播路徑是什么?我不知道后臺的操作者是誰!
結論
我們依靠大數據處理器,在移動新媒體是自由發揮,最終的得利者是誰?我們學院在2020年廣播電視專業答辯會上,依靠騰訊會議app舉行線上答辯!我們休息時間有聊這個獲利方是誰?不約而同的答案就是馬化騰,騰訊!不置可否的是,我們如何才能打破這個怪圈,對于我們這些還沒摸清門路的學生來說!我們上頭有學姐學長給我們施壓,后面有后起之秀斷我們后路!我們是在夾縫之間生存的一代人,我不知道我們這群沒文化、沒文憑的一群人,今后如何在社會上立足,萬一有個運氣不好的人,遇見了我們這群惡棍,我們該是打他們一錘?還是背后商量幫他們一把?我們濫用app,這似乎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我環顧學校圖書館,在這燈火通明的地方,不禁有點感動,活在,或許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有的地方住就是一個可以活著的理由!
謝辭
我在疫情期間,感謝QQ、微信等移動新媒體,給了我八卦的便利,我看著這個由少變多的字數,有點感慨,我有點想笑,笑的是自己是個門外漢,還可以坐上這趟末班車,還可以知道馬化騰這個大戶,我學的越多,越發現自己知識淺薄!我是一個淺薄無知的人,我真的愧對這個大學生身份!說實話,我有點討厭那種自以為是的人,遇見一個40幾歲的油膩大叔,拖著我求我叫我“小鄭”,不知道他是以為自己還很年輕,有撩妹的資本,還是自信心爆棚,以為自己可以憑借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在社會上為非作歹!我其實蠻想看他走投無路跳樓的場景!
這種社會上的人渣,究竟是疫情期間,病毒異變的結果,還是有跳蚤在他身上亂蹦,活生生就是一個跳蚤市場,整天勾三搭四,我看著他滿頭的大汗,操著一口不像普通話的口音,不知道是該同情,還是可憐,一個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的人,還拿著年輕人的微博收入,在那里耀武揚威,究竟是社會道德質量的滑坡,還是人性的缺失?
移動新媒體,檢驗的是人性,還是人知?
參考文獻
【1】王嶄,提高移動新媒體傳播效能的策~g-4g析,安陽廣播電視臺,《中國有線電視》2020年第3期314-315,共2頁,分類號:G206.2【文化科學一傳播學】
【2】藺彥松,移動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傳播模式的嬗變,甘肅政法學院黨委宣傳部,《新聞研究導刊》2019年第16期204-204,208共2頁,分類號:G222【文化科學】
【3】韓萬春,張軍,移動新媒體平臺在城市媒體融合中的作用一以“今日蕪湖”客戶端為例,《蕪湖傳媒集團》,《青年記者》2019年第23期88-89,共2頁,分類號:G220.7【文化科學】
【4】秦福強,賀斌,移動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素養,青島大學學報學報部,《傳播與版權=》2019年第1(1期67-69,共3頁,分類號:G237.2【文化科學】
【5】余楊,《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研究》,遼寧傳媒學院,《今傳媒》2019年第9期55-56,共2頁,分類號:G206.2【文化科學一傳播學】
【6】徐良,《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借力移動新媒體實現廣播電視新發展》,彌勒電視臺,《西部廣播電視》2019年第1期34-35,共2頁,分類號:TN949.27【電子電信一信號與信息處理】
作者簡介:鄭蕓嫻,1995.5.14,女,漢族,重慶渝北,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