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宏

摘要:目的:對陰道分娩中胎頭吸引器和產鉗助產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擇收治需陰道助產產婦120例,所有產婦均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分娩,隨機分為實驗組(n=60)和常規組(n=60)。常規組接受產鉗助產,實驗組接受胎頭吸引器助產,觀察兩組相關指標。結果:實驗組轉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陰道壁損傷、宮頸裂傷、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面部損傷、頭皮血腫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在充分掌握適應癥和操作要點的情況下,應用產鉗助產可減少母嬰所受損傷,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
關鍵詞:胎頭吸引器;產鉗;陰道助產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4-063-02
陰道分娩進入第二產程后較易發生難產,此時臨床中主要利用產鉗、胎頭吸引器進行助產,以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和母嬰安全[1]。但對于產鉗、胎頭吸引器的助產效果,臨床中還沒有形成統一論斷。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收治陰道助產產婦120例,在其助產中分別應用產鉗、胎頭吸引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收治陰道助產產婦120例,所有產婦均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分娩,隨機分為實驗組(n=60)和常規組(n=60).常規組年齡范圍21~38歲,平均(26.9±4.7)歲;初產婦46例,經產婦14例;孕周38~41周,平均(39.6±0.7)周;其中第二產程延長48例,胎兒窘迫12例。實驗組年齡范圍22~38歲,平均(27.1±4.8)歲;初產婦47例,經產婦13例;孕周38~41周,平均(27.3±4.7)周;其中第二產程延長49例,胎兒窘迫11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規組應用胎頭吸引器助產,指導產婦排空膀胱,然后幫助其保持截石位,明確胎方位和先露下降情況。行會陰側切,用石蠟油潤滑吸杯,并將其放置在胎頭俯屈點,確定吸杯無軟組織嵌頓,左手拇指輕壓吸杯,以減少胎頭和吸杯分離機會,用食指感受胎頭是否下降,將負壓調節至39.9~66.5kPa。配合產婦用力和宮縮,沿骨盆軸方向緩慢吸引,保證牽引方向垂直于吸杯方向,胎頭娩出后釋放負壓。
實驗組應用產鉗助產,指導產婦排空膀胱,幫助其保持截石位,明確胎方位和先露下降情況,若為枕橫位,經手轉胎位轉至枕前或枕后在放置產鉗。行會陰側切,使用產鉗時保持鉗葉垂直向下,并置入陰道壁和胎頭之間。左葉可循序沿右手掌進入陰道壁和胎頭之間,直至頂顳部,鉗葉和鉗柄應在同一水平線上,可由助手持左鉗柄,并保持相應位置,手術醫師將右鉗置入胎頭和陰道壁之間,順勢滑向左側對稱位置,隨后將鉗柄合攏,位置正確后牽引娩出胎體。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轉剖宮產后、陰道壁裂傷、宮頸裂傷、產后尿潴留、產后出血情況。統計兩組新生兒頭皮血腫、新生兒窒息、面部損傷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分娩困難轉剖宮產情況
實驗組60例患者中5例轉剖宮產,轉剖宮產率8.3%;常規組60例患者中14例,轉剖宮產率23.3%。實驗組轉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
2.2兩組分娩后并發癥對比
兩組陰道壁損傷、宮頸裂傷、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3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面部損傷、頭皮血腫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3討論
在陰道助產中產鉗助產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臨床研究認為產科醫師只要充分掌握適應癥及操作技巧就可減輕對母嬰相關并發癥[2]。但由于對產鉗助產了解不足,一些產婦對產鉗助產出現抵觸情緒,開始選擇剖宮產,進而對其臨床使用造成限制[3]。剖宮產術雖然能夠使難產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其也存在較大風險,并且存在感染率高、產程長等問題,更有甚者因此出現膀胱或輸尿管損傷[4]。
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二產程胎頭降至最低位或第一產程結束前最適宜進行產鉗助產[5]。胎頭吸引器具有操作簡單、易掌握的優勢,但操作過程中易發生滑脫,此時為娩出胎兒需借助宮縮力量,這會造成娩出時間延長和宮內窘迫征增加,同時也更易出現新生兒窒息[6]。但具體產鉗助產中應注意以下問題,應掌握適應癥,術前進行嚴格檢查,綜合分析盆骨、產道情況及胎兒大小,并評估對母嬰造成損傷的危險性[7]。行會陰側切時,需嚴密檢查陰道,醫生可將四指伸入陰道,若觸碰到胎耳則說明胎頭已達到盆底,據此判斷是否發生顱骨變形,進而保證手術順利進行[8]。若未觸碰到胎耳,則說明未至盆底,需開展剖宮產手術[9]。
本研究中,實驗組轉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陰道壁損傷、宮頸裂傷、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面部損傷、頭皮血腫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可見,在充分掌握適應癥和操作要點的情況下,應用產鉗助產可減少母嬰所受損傷,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伍紹文,何電,張為遠.產時干預對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7):512-516.
[2]李莉.剖腹產術后再孕陰道分娩產鉗助產的應用價值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1):13919.
[3]聶成蘭.胎頭吸引器和產鉗助產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飲食保健,2017,4(23):25-26.
[4]李林紅,季華,陳婕妤.胎頭吸引器對初產婦陰道分娩軟產道損傷及新生兒損傷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3):697-700.
[5]黃倩.低位產鉗助產術在產科分娩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7):36-37.
[6]施琰.低位產鉗助產術在產科分娩中的應用效果及并發癥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5):94-96.
[7]周敬珍,尹春艷,李秋玲.產鉗助產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價值與并發癥預防[J].現代醫院,2015,5(7):32-34.
[8]李琳.不同助產方式對瘢痕子宮陰道分娩的母嬰影響與安全性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7,4(1):197-198.
[9]劉益芬,何玉甜,宋成憲.初產婦的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響[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46(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