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編輯/易可

日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將對上漲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法進行修改。作為國內最早的一個股市指數,上證綜合指數已經有了超過30年的歷史,從其推出的那時起,就被認為是表征上海股市走勢的權威指數。這以后雖然上交所以及其他新聞機構、證券公司、研究部門也都推出過各種類型的指數,有的還被用于開發相應的金融產品(如指數ETF等),此外在深圳股市,也開發出了多個指數,一些部門還設計了涵蓋滬市與深市的跨市場指數,但在多數投資者的印象中,上證指數還是最有代表性的,是刻畫中國股市最好的參照標桿之一。事實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人們談到中國股市,都會提及上證綜合指數,并且以它的漲跌作為評價、分析行情的基本依據。
的確,上證綜合指數按照國際上通用的派許法,將在上交所上市的所有股票都列為統計對象,并且根據其全部市值來設置權重,客觀上每個股票的價格波動都會在指數上得到相應的體現,這也就奠定了它作為全方位描述市場變化的基礎指數地位。而由于其發布的時間比較長,具有很好的歷史參考價值,因此自然也就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證綜合指數在運行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這主要是表現在一些大盤股因為絕對市值大,導致權重偏高,而它們的疲憊走勢也就給指數帶來了拖累。而新股上市以后在短時間內就納入了指數統計范圍,但因為交易制度方面的原因,此時其股價往往還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不時出現大起大落的走勢,對指數的運行也就帶來了干擾。還有就是科創板推出已經近一年,上市公司數量超過110多個,市值也達到了20 000億元,但一直沒有納入上證綜合指數的統計范圍,使得該指數在完整反映市場面貌方面存在較大的欠缺。而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上證綜合指數在刻畫上海股市特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失真”。有人發現,如果2007年時沒有集中上市包括中國石油在內的一批大盤股,或者它們上市后不是很快就進入上證綜合指數的統計范圍,那么現在上證綜合指數的位置就不會還在3 000多點,而是要高出1 000點以上。換言之,雖然按等額權重法在刻畫所有上市公司價格走勢上,上證綜合指數還是很忠實的,但考慮到多年來市場的結構變化以及權重股客觀存在的大量非自由流通股,上證綜合指數在全面描述市場格局方面,還是存在問題的。而這也就是上交所下決心對它的編制方法進行30年來最大一次修改的原因。
根據上交所的安排,目前對上證綜合指數先進行這樣三方面的修改。第一是將ST以及*ST股票剔除出指數統計的范圍,也就是那些問題股、虧損股,以后就不再是上證綜合指數的樣本股了。其次是把科創板股票列為指數的統計范圍,這樣使得指數樣本股中增添了一批高科技公司。最后是推遲新上市公司進入指數統計范圍的時間,市值比較大的公司在上市三個月后進入,市值不太大的公司一年后進入。這樣一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新股上市時因為價格波動大而給市場帶來的沖擊。考慮到目前在上交所交易的ST以及*ST公司不到100家,其市值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例不過0.6%,因此即便剔除,對指數影響也不會大。
而科創板,由于普遍上市時間都還不長,根據相關規定馬上就能夠納入的數量很少,其市值也有限,所以對上證指數的影響也不會很大。至于新股推遲納入,這有利于市場波動的減少,至于對指數是帶來的是助漲還是助跌的效果,從模擬的近三年的情況來看,也沒有特別的傾向性。總之,這次調整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法,主要還是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讓指數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地揭示股市行情的實際運行情況。至于一些人想到的改變指數編制方式后指數將會大漲,這是不現實的。事實上,一個指數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延續性、一貫性。如果修改的地方很多,搞得面目全非,那就失去了可比性,還不如另外再去創一個指數。因此,站在投資者的角度,雖然對指數編制方法的調整要了解,也要重視,但實在不必去做過多的解讀。修改指數編制方法不會帶來牛市,股市的上漲只能是依賴基本面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