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露 編輯/南溪
最近,有個媽媽問我:“兒子今年6歲,是個性格開朗的孩子,但是有時候生氣了,會大發雷霆,甚至歇斯底里,和他平時的情緒有很大的反差,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不受控制。”她為此很擔心,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情緒能夠明顯地影響大腦的發育。一個孩子成長期間,要讓孩子擁有更良好的大腦發育,孩子的情緒問題不容小覷,所以,媽媽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脾氣暴躁?第一,當孩子累了、餓了、壓力太大了或被過度刺激的時候,發脾氣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其實對有些大人來說,有時候也會這樣。

第二,如果孩子很沮喪,無法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也有可能會發脾氣。
第三,大發雷霆可能是因為內心沖突而引發的。有時候,孩子的憤怒可能是因為很簡單或清晰的緣由,比如家里將降臨一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他會擔心父母不再愛自己了。
有時候,憤怒背后有很難去面對的局面。例如父母中的一方因工作壓力大,回家心情不好;或者父母關系不好,經常吵架,甚至要鬧離婚,孩子沒有辦法去表達。越小的孩子,越會覺得大人的事情都跟他有關,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處理父母之間的敵意和矛盾,這會讓他感到不知所措。
還有一種狀況是當孩子面臨很多挑戰時,比如認知的、情感的、溝通和社交的,他們可能缺乏足夠的技能去應對這些方面的狀況,生氣、不滿就會出現。比如,8歲的孩子因為一道數學難題不會做,會氣得把筆一丟,等等。有的孩子想要和朋友一起玩,但是別人不理他,或者他們之間發生沖突,他回來也會悶悶不樂或者大發脾氣。
第四,孩子用大發雷霆來控制父母。當你和孩子說,外面下雨,不能穿新鞋子,4歲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尖叫大哭。孩子試圖用這種方式證明他有能力控制你,通過大發脾氣向你展示,讓他自己做出決定對他而言有多么的重要。你需要選擇和他對抗的時機,當他感覺被管束和沮喪時,他可能會留存那些感受,然后不知道在未來哪個點就爆發了。對你們而言,大家可能都很難知道這些情緒究竟從何而來。
相比這些向外攻擊的孩子,有些敏感、內向的小孩,表現得很乖,很聽話的,因為不太需要家長操心,容易被家長忽視,其實反而要更引起家長關注。想哭的時候,家長說,“男孩子,不準哭”“小孩子不能沒禮貌”“不能大喊大叫”,等等。家長的各種“不能”“不許”“不可以”,讓孩子學會壓抑自己,用身體去壓抑,情緒就攻擊身體,孩子容易抑郁,容易身體生病,胃腸道不好或者哮喘、皮膚過敏等。
所以,不管是內向、敏感的小孩還是外向、愛發脾氣的小孩,家長所需要做的事情是引導他們學會情緒管理。
那么,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該怎么辦呢?
如果孩子處于大發雷霆的狀態,首先得幫助孩子平息憤怒。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第一步:允許孩子離開現場。有時候離開憤怒的源頭是至關重要的。當孩子說“不要跟我說話”,或直接走到房間關上門時候,他可能是在努力使自己離開那些令他憤怒的任何東西,這樣他可以使自己恢復對情緒的控制力。
第二步,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做干預。當孩子正在大發雷霆時,需要自己待一會兒,那一刻他是無法接近的,只有當這些結束的時候,他才需要父母的擁抱。對發脾氣的孩子講大道理是不太有用的,只會延長孩子大發雷霆的時間,所以,需要后退一步并且等待。
第三步,讓他學會努力安撫自己。有些孩子會蜷曲身體躺在床上,或者自言自語,或唱歌,轉移、分散注意力,想一些開心的事情,做一些有趣的事;也可以做一些運動,比如擊打沙袋或枕頭,打球,跑步或騎車,甚至只是洗個澡,喝杯水;又或者創造性表達,涂畫紙張,胡亂涂鴉,等等。
第四步,讓孩子把感覺說出來,和父母講講本身,就可以緩解憤懣的情緒。首先要詢問孩子發生了什么最糟糕的事情,什么讓他最生氣或者什么使他最害怕,在孩子能夠講話時,可以幫助他識別憤怒背后的情緒。當情緒緩和后,可以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事情。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憤怒是沒有辦法預防的,但是需要避免破壞性的表達。憤怒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情緒,甚至是一種保護我們的情緒,有時候人們會認為憤怒是一種危險的情緒,并且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壓抑它,這會使孩子更加害怕這種情緒,并且在感到憤怒時陷入孤獨的境地,他們會覺得憤怒使他們成為了壞孩子,并且這可能導致他們更難以處理這些感受。
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了解憤怒情緒,也需要學著接受這些情緒,學會用語言講出來,比如說,“我很憤怒,是因為……”孩子能將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不用摔東西或者打人。
對于孩子有脾氣的行為,父母所做的需要注意兩個部分。
第一,需要做到的是冷靜回應,不要過激反應。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些時候的表現確實很過分,做父母的很想揍他一頓,但是父母的以暴制暴只會增加孩子的緊張感。如果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警示信號,同時穩住自己,他們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控制自己,并且學習安靜下來,而不是等到事態無法收場的時候,大家都很失控。

比如孩子撒潑打滾,耍無賴,不知道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父母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學會以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并且接受以不同的方式來滿足他的那些需求。
對于孩子而言,同情心和共情是管用的,讓他們知道:你無法讓他擁有他想要的東西。你也要弄清楚孩子為什么想要這個東西,而不是在這件事情上直接宣泄你的憤怒。
當你能夠理解和接受他的感受,他也不會再那么害怕那些感受。
你可以跟他說,每次看到超市里的小汽車但又得不到的感覺實在太糟糕了。對于爸爸來說,孩子看中一輛豪車,因為買不起,也感覺很不爽,但是又能怎么辦呢?下次繼續努力掙錢吧。
孩子用來避免自己失望的方法之一就是模仿父母的自控策略,當孩子因為挫折憤怒和失望而不知所措時,父母可以把那些糟糕時刻變成向孩子展示如何有效處理這些情緒的契機。
等孩子平靜之后,試著去跟他聊聊到底發生了什么,但小心別讓孩子對此感到尷尬,可以從描述他的優點開始說起:你那時候真的很生氣,但是你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真的很不容易,這很難,但你做到了。然后幫助他從中吸取教訓,剛才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可以從中了解到什么激怒了他,要避免什么。如何讓自己在面對即將發生的挫折和失望時做好心理準備。并且,在事件中學習妥協,意識到我們不能總是為所欲為,等等。
然后,我們再討論,如果下次還有令自己挫敗和失望的事情發生,我們如何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我們也知道,孩子的這次爆發一定不是最后一次爆發。所以,我們要和孩子探討,下次做些什么,能幫助他在即將爆發之際平靜下來,多問問他,“以后碰到令自己尷尬的事情,你準備怎么做?”例如提醒他那些管用的自我安撫的策略,等等。
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有體會,如果孩子崩潰,你的反應方式給他的印象是可以通過大發雷霆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他勢必會重復這些行為。確實,他需要明白大發雷霆意味著他的失控,而不是一種控制你的途徑。如果你感覺到孩子的確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父母,孩子也會感覺到,實際上他們會對這種過大的權利感到害怕的。所以,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長能控制住自己,可以不受威脅,心平氣和地對待他,特別是當孩子自己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個對孩子是有幫助的。
所以,不要太過于擔心孩子發脾氣。如果你不能接受孩子的大發雷霆,那孩子就會放大這個部分。此時父母應保持冷靜,減少回應,使他安靜下來,同時讓他知道,發脾氣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孩子在商場里的地板上打滾,家長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然后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走開一會兒;如果孩子太小,你不放心那么做,可以呆在附近看著他,但不要和他互動,你的決心對他而言會有所觸動。
第二,父母注意自己的情緒,以免影響孩子。
一般孩子容易和母親產生深度共情,母親的焦慮會自然地傳遞給孩子,甚至母親還沒有覺察到自己生氣或者焦慮的時候,孩子已經明顯地表示出來強烈的情緒了。行為理論認為,小孩的主要行為與情緒色彩主要是通過對父母的模仿學習來的。
比如,有位媽媽和我說:兒子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了。那我的假設是孩子有情緒,前提可能有什么事情或者被誰刺激到了。
媽媽很敏感,她說自己一般不會亂發脾氣的。
我讓媽媽舉個具體一點的例子。媽媽說,孩子在客廳里玩小汽車。媽媽就提醒他趕快寫作業去。兒子說:“知道了。”半小時過去了,孩子還在玩玩具。媽媽便有點急了,立刻說:“都幾點了?還不去寫作業,只知道在那里玩!”
孩子的情緒瞬間爆發了,激動地站起來,對著媽媽說:“你真煩人,每次都這樣。”
孩子將玩具往地上一摔,氣呼呼地走到小房間去,并且把門關上。
媽媽說起這件事的時候,情緒還是很激動:“你看看這個孩子的脾氣,怎么這么壞呢。”
我聽出引發孩子生氣的關鍵,好像是孩子本來在玩游戲,被媽媽的指責激怒了。
我問媽媽:“是你先生氣的吧?”
媽媽說:“沒有吧,我沒有生氣!”
當我靜靜地看著媽媽,媽媽才緩緩地說:“當時,我真是被他氣死了!”
孩子的壞脾氣,是怎么來的呢?
當媽媽手叉著腰,對孩子說:“都幾點了,還在那里玩?”這句話,已經明顯帶著憤怒的情緒了。媽媽以憤怒的語氣對孩子說話,媽媽自己沒有感覺到,但孩子接收到了,以更憤怒的表達回應了媽媽。這是孩子從媽媽身上學到的。
對父母來說,疏導孩子的情緒的方式實施起來并不難。首先是梳理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語氣面對孩子;其次是感同深受孩子的情緒。當然,這并不代表認同孩子的行為、觀念,而是接納孩子生命發展的歷程當中會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也是孩子成長當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當孩子學到情緒管理的技能越來越多,耐受力就會增強,應對挫折能力就會提高,就不會容易情緒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