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美東 編輯/青鳥
43歲,對于演員來說,正是風華正茂、前途無量的時候,《黑豹》男主角波斯曼卻忽然與世長辭,不得不讓人惋惜。打敗這位演員的是我們臨床上常見且熟悉的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Colonrectal Cancer,CRC)是起源于結直腸黏膜上皮的常見惡性腫瘤,其新發病例數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別排名第3位和第2位。發達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率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膳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日漸增高,已躍居城市惡性腫瘤發病率第2位,死亡率第4位;農村地區惡性腫瘤發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5位。
既然結直腸癌如此常見且恐怖,怎樣預防結直腸癌?又怎樣盡早發現結直腸癌?

事實上,除了遺傳因素外,結直腸癌很大程度上和環境、生活方式等相關,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都會促進、誘發結直腸癌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高膳食纖維食物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加糞便體積,減少糞便中有毒有害物質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高膳食纖維食物主要包括一些谷類、豆類、水果、蔬菜等,尤其是十字花科類蔬菜,包括小白菜、大白菜、菜心、芥藍、包菜、菜花、西藍花、蘿卜等。而經過加工的肉類,比如烤肉、熏肉、腌肉、炸肉等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盡量少吃。
長期吸煙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并且吸煙的時間越長、吸煙的總量越大患結直腸癌的幾率越高。吸煙可增加約20%的風險,尤其是直腸癌和近端結腸癌。當然,除了自己不吸煙外,還應告誡家人、朋友,遠離吸煙聚集場所,謹防二手煙、三手煙。
長期大量飲酒也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并且飲酒量越多,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越高。

肥胖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衡量體重水平的一個指標,當BMI每增長5個單位,發生結腸腺瘤風險提高約20%,而腺瘤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因而為了自身健康,減肥刻不容緩。
合理的運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運動量可使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7%左右,但是運動帶來的效益存在飽和現象,所以要注意運動勿過量。
有研究表明,與患結直腸腺瘤的人群相比,無腺瘤人群的葉酸基礎值較高;而在補充葉酸的情況下,葉酸水平較低者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更高。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萵苣、菠菜、胡蘿卜、油菜、動物肝臟、腎臟等。不過,目前關于葉酸是否有抑癌作用還存在一些爭議。
維生素D在體內有很多重要功能,大家較為熟悉的是它可以幫助孩子長個子,殊不知,維生素D還可以幫助預防結直腸癌。足夠水平的維生素D對結直腸癌和腺瘤的發生有抑制作用,尤其可降低遠端結直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腺瘤發生的風險。
上述提到的措施屬于一級預防,即“防患于未然”。然而,并不是說只要進行這些預防措施,就保證不會患結直腸癌了。因此,我們還需要進行“二級預防”,即“早診早治”,如腫瘤標志物、糞便隱血等檢查手段,有助于發現結直腸腫瘤。不過,最有效的早期篩查手段莫過于結腸鏡檢查了。
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癥治療癥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年齡大于20歲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45—75歲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隨著技術進步和經驗積累,目前內鏡不僅僅可以治療結直腸癌前病變(腺瘤),對于符合適應證的早期結直腸癌,內鏡治療也可達到治愈效果,使早期癌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同時,保留腸道的完整性,也免于“開膛破肚”之苦。
總之,在結直腸癌高發的當下,大家一定要重視結直腸癌的預防,將結直腸癌這個惡魔盡早盡快扼殺,獲得“腸”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