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朱倍瑤(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藥劑科) 編輯/清風
疼痛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癥狀,頭疼、胃疼、牙疼,相信大多數人都曾經歷過幾種。相較于一忍再忍,服用止痛藥來止痛見效更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家中備有一些常用的非處方止痛藥也是很多人的選擇。但是,止痛藥用藥時有許多注意事項,并不是隨便亂吃的。下面這些關于疼痛及止痛藥使用的小知識,你知道嗎?
疼痛是由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引起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體驗。當機體受到損傷性刺激后,局部釋放致痛物質如前列腺素,作為致痛信號,通過傷害感受器到達中樞,使機體感受到疼痛。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癥狀,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也是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在疾病確診之前慎用鎮痛藥,以免掩蓋病情,貽誤診治。但劇烈的疼痛和慢性持續性疼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引起生理功能嚴重紊亂甚至休克、死亡。因此,合理應用止痛藥尤為重要。
規范化疼痛處理是近年倡導的鎮痛治療新觀念,只有強調規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診療水平,減少疼痛處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疼痛的治療能夠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我們能在藥店買到的屬于非處方止痛藥,主要是非甾體類抗炎藥。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環氧酶減少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的合成而產生外周鎮痛作用。例如布洛芬、萘普生、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并不作用于中樞神經,所以不會造成成癮,但不良反應較多,且存在封頂效應。在多數情況下,對于一般疼痛,這類藥物是比較安全的。
而需要處方才能購買的中樞性止痛藥,包括阿片類和非阿片類。阿片類止痛藥作用于中樞特異性受體,產生強大的鎮痛作用,無封頂作用,例如嗎啡、芬太尼、可待因等,在緩解疼痛的同時還會產生幸福感,有成癮性,主要用于中到重度疼痛治療,如癌痛等。
服用止痛藥見效快,是最直接的止痛方法。但在服用止痛藥之前,首先應確定病因,以免使用止痛藥后掩蓋病情,延誤診斷治療。其次,要注意所用藥物的禁忌癥和不良反應。不明病因而擅自用藥,可能潛伏著危害。而且,止痛藥多屬于強效藥物。如果你的疼痛屬于輕度,會有很多非藥物的方法可以考慮,比如多休息、熱敷或冷敷、分散注意力、按摩、瑜伽等方式。止痛藥的止痛只是臨時的,會讓身體的機能下降。
鎮痛藥都有各自的適應證。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抗炎特性,相較于其他同等藥物,能夠更好地減輕扭傷和拉傷所引起的疼痛,對退燒的效果也更好。但是如果你的胃腸道容易出血,就不宜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了。它們有可能對胃壁造成一些損傷,引發失血、胃痛甚至潰瘍。其中,對乙酰氨基酚有一定肝毒性,過量服用或經常喝酒、已有肝病的人服用,則有可能出現肝損傷。

另外,長期反復使用同一種止痛藥物會產生耐受性,應及時改用其他化學結構類似的止痛藥物代替。需要長期用藥時,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可能出現的各系統、器官和組織的損害。
很多人在服用止痛藥時僅憑自身感覺,特別是在發熱或急性疼痛時,人們往往更容易忽略服藥間隔和劑量的限制。止痛藥都有其藥效持續時間和藥效,各人的體質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一些止痛藥在服用過量時存在明顯的毒性。即使疼痛不緩解,也不應該在短時間內多次吃藥或是同時吃多種藥物止痛。
非甾體抗炎藥存在封頂效應,即超過最大有效劑量,鎮痛作用也不再增加,故應避免同時使用兩種同類藥物和超量使用。不適當的聯合使用,不僅不能有效增加療效,而且會因藥物在體內蓄積,不良反應疊加,或者相互作用產生各種不良反應甚至嚴重危害。
不當服用止痛藥后,很有可能掩蓋病情。比如很多止痛藥都有退燒的作用,而發燒是人體對某些疾病的自然免疫抵御反應,高燒不退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兆,需要及時送醫。若盲目過量使用止痛藥控制癥狀,極有可能錯過疾病最佳的診治時間。
在使用止痛藥時,要注意遵循階梯用藥的原則。根據疼痛程度的不同,鎮痛藥物由弱到強的順序逐級提高。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況,輕效到中效的止痛藥較為適用,劑量也應根據需要由小到大逐級增加。服用止痛藥時,我們要按照規定的間隔時間吃藥,而不是通過按需給藥來保證疼痛緩解的連續性。
不同類別的止痛藥有著不同的不良反應,這就要求我們做出合理的用藥選擇。以非甾體抗炎藥為例,最多發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痛等,在飯后服用則可減輕癥狀,避免空腹服用。而阿司匹林可能對造血系統有影響,會引起出血,阻礙凝血;吲哚美辛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貧血。長期或大劑量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易引起肝、腎功能損害,應定期檢查。阿片類鎮痛藥則有明顯的耐受性和成癮性。使用嗎啡一周便可致成癮,停藥后有嚴重的戒斷癥狀。另外,過量使用嗎啡還會引起中毒反應。該類藥物應避免長期應用。
最后,止痛藥并非是大家所想的“靈丹妙藥”,自行服用止痛藥有許多的注意事項和禁忌。在生活中,我們更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有病痛時尋醫問診,謹遵醫囑,根據個體情況制定用藥方案才是合理、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