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兒 編
昆蟲的變形過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生命中的蛻變必不可少,當我們拒絕蛻變時,在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困難、更加危險。蛻變能使我們成長,讓我們去除糟粕,重獲新生。
——泰德·安德魯斯
蟬和其他昆蟲一樣,一生中外部形態、內部器官和生活習性要歷經幾次改頭換面、脫胎換骨,也就是變態。蝴蝶、蜜蜂、螢火蟲等大多數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然而,蟬的一生只變三次模樣,沒有蛹期,而且幼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近似,稱為若蟲。
蟬一般頭年盛夏產卵,次年初夏孵化,卵期大約300天。常見的蚱蟬卵為橢圓棒狀,像極細小的珍珠,乳白有光澤,長約2.5毫米。產于寄主植物新生枝條內的越冬卵孵化后,若蟲翻著筋斗或者隨著枯枝掉落地上,這得益于雌蟬產卵時傷害了樹枝的韌皮部,所以等到蟬卵孵化時,樹枝也慢慢枯萎了。
柔軟的米白色若蟲艱難地從枯枝里鉆出來,聽從本能的召喚,朝著溫暖向陽、土質疏松、靠近樹根的地方爬去。它的身體太柔軟、太虛弱,它害怕風吹日曬、雨淋霜凍,更不想成為其他動物的美食。因此,它用一對天賜的強壯開掘足拼命地挖掘泥土,以盡快的隱身于地下。終于安全了,可以松一口氣了,但它還要繼續努力,把自己的最后一點能量用來開通到達樹木根部的通道,然后將尖利的口器刺入樹根,拼命地吮吸樹木的汁液,享受一生中的第一頓美餐。
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復眼沒什么用處,所以若蟲起初僅有可以感光的單眼。它依靠發達的觸角感知環境,吃飽喝足后慢條斯理地營造地下居室,在泥土中悠哉游哉地生活。
若蟲究竟要在地下隱居多久呢?不是幾周、幾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十幾年。許多蟬的壽命為3~5年,那么這些蟬的若蟲在地下就要隱居2~4年,這些蟬每年都會有一些羽化為成蟲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某個夏天雨后的黃昏,在生物鐘的催促和外界環境的刺激下,若蟲意識到出土的時機到了。此時黃褐色的若蟲已經充分發育,身體堅硬,翅芽發達,從頭頂至后背中央形成了一條蛻皮線;而且外界溫度升高有利于羽化后盡快晾干翅膀,同時也避免了陽光暴曬使翅膀開裂;此外,雨后的泥土變得柔軟濕潤,有利于擺脫大地的束縛。

蟬的一生
若蟲從容不迫地從穴居的土室中鉆出來,它不再需要地下的安全屋,它渴望擁有蔚藍的天空。它爬到高高的樹枝上,開始“金蟬脫殼”——經過最后一次蛻皮脫去金燦燦的外骨骼。它丟掉一身舊衣裳(蟬蛻),煥然一新,羽化成成蟲——它終于蛻變成了一只被世人喜聞樂見的真正的蟬!
雖然剛蛻皮時,蟬翼濕潤而沉重,但在清風的撫弄和晨曦的沐浴下,用不了幾個小時,等到翅膀晾干變硬后,它就可以飛向天空,飛向自由。在炎熱的仲夏,開始在叢林中游樂。

剛出地洞的蟬


黑翅紅蟬
蟬科中真正的“潛伏”高手是周期蟬。周期蟬僅僅生活在北美,包括17年蟬和13年蟬兩類。周期蟬和其他蟬的顯著區別是周期性集中蛻皮羽化。例如,2016年6月在美國俄亥俄州,一批蟄伏了17年的蟬破土而出,樹林里紅眼黑身的蟬密密麻麻。令人驚訝的是,在2016年前后多年,當地居民幾乎沒有見到過這種蟬的身影,更沒有聽到過這種蟬掀起的巨大聲浪!原來,17年蟬在北美大約有20個大小不同的種群,但在同一個地區往往只有一個種群,因此,在同一地區同一種周期蟬要每過17年才有一次重見天日的機會。也就是說,假如想要再次感受俄亥俄州這種17年蟬的喧囂,那就要等到2033年的夏天。
具有神秘色彩的周期蟬的生活周期為什么是質數(13或17)?周期蟬為什么只在特定的年份集中爆發?難道周期蟬真的是“數學帝”?


這些都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圍繞著周期蟬的重重迷霧,博物學家、昆蟲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論。
有人推測,這是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形成的,也許有利于逃避天敵的捕食。正如沙丁魚群集以應對鯊魚、金槍魚等兇猛的捕食者一樣,周期蟬通過同步群集蛻皮羽化也是應對麻雀、紅頭啄木鳥、黃嘴美洲鵑等捕食者的一個非凡策略。這種策略可以稱為“捕食者飽和效應”:獵物數量過度,超過了捕食者的食物需求,從而一部分獵物得以逃逸并繁衍生息。與此同時,13和17真是周期蟬的幸運數字!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研究所曾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模型顯示,生命周期為質數,確實可以幫助周期蟬巧妙地避開天敵的過度捕食,穩定地保存種群數量。
此外,也有人認為在遙遠的過去,地球上曾出現過不規律的寒冷夏季,只有長時間潛藏在地下順利躲避了惡劣氣候的周期蟬有機會繁衍至今,于是它們就一直保留了這種遺傳特性。日本研究者通過研究周期蟬的基因,揭示了氣候變化與周期蟬的進化有一定的關系。也許,隨著對周期蟬的深入研究,人們終將找到更有說服力的答案。
不論是普通蟬還是周期蟬,為了不辜負生命中唯一的夏天,羽化后的成蟲都喜歡在大樹上群集鳴叫,盡情歌頌和享受生命中最精彩的時光。一兩個月后,尋覓到心儀配偶的成蟲交尾,然后雄蟬率先走到生命的盡頭,從枝頭墜落,緘默無聲地死去。雌蟬則要完成其終極使命,將卵產到精心挑選的樹枝里,之后才會追隨亡夫而去。蟬卵的孵化又將開啟下一個生命周期。
蟬的家族雖然沒有象鼻蟲和蝴蝶等昆蟲的家族那么大,但也不算太小。已知的蟬有2000多種,除了周期蟬,常見的有蚱蟬、蟪蛄和蒙古寒蟬等。此外,金“蟬”脫殼、“蟬”聯冠軍、噤若寒“蟬” ……這些成語和 “蟬”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蟪蛄
蚱蟬是我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蟬,因為黑色有金屬光澤又名黑蚱、金蟬。蚱蟬若蟲蛻變為成蟲時,會留下棕黃色的蟬蛻掛在枝頭。
“金蟬脫殼”:蟬蛻的外形跟蟬十分相像,但實際上是一個空殼。在輕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的蟬蛻,就如一只栩栩如生的蟬,有時會使捕食者上當受騙。因此,兵法三十六計中有一計為“金蟬脫殼”,比喻使用計謀,制造假象,脫身溜走。
“蟬聯冠軍”:“金蟬脫殼”時,若蟲脫掉原有的外骨骼,軀體在原來的基礎上仍得以延續,稱為“蟬聯”——表示連續相承、綿延不斷。在體育比賽中,如果連續獲得同一項目的冠軍,便是蟬聯冠軍。

蒙古寒蟬

蚱蟬
蚱蟬是蟬家族中的大個子,成蟲體長約四五厘米。頭部有紅黃色斑紋,身體局部密生金色細毛。蚱蟬視力良好,復眼突出,大而橫闊,黃褐晶亮,位于頭部兩側,炯炯有神。3個單眼位于1對復眼中央,呈三角形排列。2對翅膀透明有反光,脈紋黃褐色。
蟬鳴而知夏至,這時蟬就是一種物候標志。盛暑時節,棲息在柳樹、桃樹、梧桐樹等喬木上的蚱蟬堪稱“麥霸”,總是“吱吱吱”一聲緊著一聲地聒噪,連續不斷,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天氣越熾熱、越干燥,蚱蟬就叫得越歡快,甚至到夜間還在歌唱。
在蟬家族中,蒙古寒蟬是有名的“實力唱將”。它體型中等,長約3厘米。剛剛從枯黃色的蟬蛻中脫身而出時,蒙古寒蟬周身碧綠,翅膀薄而透明,非常漂亮。但是,不久它就變成暗綠色,有黑斑紋,局部還有白蠟粉,有點像出土的古銅器,沒那么招人喜歡了。
蒙古寒蟬又名蛁蟟,比蚱蟬和蟪蛄更晚出場亮相,一般在夏末秋初才大量羽化。自晉朝陸云在《寒蟬賦》中寫出“寒蟬哀鳴,其聲也悲;四時云暮,臨河徘徊”之后,寒蟬的悲鳴,就成了秋意的呻吟。從杜甫的“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到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凄慘悲鳴的寒蟬不僅是報秋的使者,而且在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于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融情入景,暗寓凄涼的離別之意和羈旅思鄉之情。
蒙古寒蟬的歌聲起伏多變,音調忽高忽低,既洪亮又悅耳。當兩只或更多的蒙古寒蟬一起鳴唱時,這種無伴奏的合唱可以產生美妙的和聲,其藝術水平配得上“蟬聲音樂會”的壓軸重任。
“噤若寒蟬”:蒙古寒蟬雖然愛唱善鳴,但人們往往只聞其聲,難覓其影。這一方面是由于它總是棲息在大樹頂端離地四五米的高處,人們的視力難以企及;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沒有蚱蟬和蟪蛄的膽量大,而且非常機警,稍有動靜就會立刻停止歌唱。由于后面這個原因,人們常用“噤若寒蟬”來形容一個人因為害怕而不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