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兒 編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時,她仰頭望著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極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時攀折不到手,這時節卻可以選頂大的葉子作傘......”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把虎耳草喻作主人公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翠翠多次在夢中采摘虎耳草,現實中卻難以觸及。這隱喻了翠翠的愛情故事,也常給讀者帶來一絲疑惑:“虎耳草到底是什么神奇的花?”
《邊城》中的虎耳草生于懸崖峭壁之上,平日里極難采摘到手。實際上,除了陰濕崖壁,虎耳草還喜歡生長在林下、草甸、巖隙等潮濕的環境中。在一些常年潮濕的地方,它有時甚至能長在人們行走的臺階縫隙中。


虎耳草是虎耳草科、虎耳草屬的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它的直立莖很短,卻有細長的匍匐莖。它的葉子有兩種類型:腎形或近心形的基生葉和披針形的莖生葉,大小跟《邊城》中“選頂大的葉子作傘”的描述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虎耳草在花期會長出長長的花序,花序和花梗都長著腺毛。虎耳草的萼片在花期開展甚至反曲,花朵也長得很不一般,看起來像一個飛舞的小人。
虎耳草的屬名來自于兩個拉丁詞語“saxum”( 石)和“frango”(打破),二者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碎裂巖石”。這其實指的是虎耳草屬內的一些物種能在巖石縫隙中生長,漸漸地就把巖石給撐裂了。
虎耳草的中文得名出自何處已然不可考證,可能說的是它的葉子像老虎耳朵吧。“虎耳草”一名始見于《履巉巖本草》的記載,根據它的繪圖,基本可以認定描述的就是虎耳草本尊。文中寫了:“性涼,有毒。善治痔疾腫毒。用少許曬干,入馬子(就是木桶的意思)內,燒熏痔疾,不過五,七次差。”俗話說“十人九痔”,看來古人也深受痔瘡困擾,整天想著法找“草藥”來治痔瘡。
當然,如果你不幸深受痔瘡困擾,千萬不能學古人自行燒曬干的虎耳草來熏屁股,去正規醫院及時就醫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虎耳草分布很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自然也給虎耳草起了不同的俗名。既有“石荷葉”“天荷葉”“金絲荷葉”,大概指的是其葉片似荷葉;也有“老虎耳”“耳朵草”“通耳草”,大概指的是其葉片似耳朵;還有“金線吊芙蓉”“絲棉吊梅”這些雅致一點的稱呼。虎耳草的花兩側對稱,不過虎耳草屬內只有少數幾個物種的花長成這樣,絕大多數虎耳草的花都是很規整的輻射對稱。

盡管虎耳草生長在陰濕的環境,但它本身比較耐旱。與大多數植物一樣,虎耳草一旦受到干旱的威脅,它自身的體重就會下降,整天混吃等死,茍延殘喘。但人們后來研究發現,輕中度干旱會使虎耳草體內沒食子酸及巖白菜素含量的顯著升高,可以當作一種優秀的藥用植物。所以,為了讓作為藥材的虎耳草高產高效,人們在種植虎耳草時應適當控制水分供給,渴一渴它,多折磨一下它,它體內的有效藥用物質含量就會升高。但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要是渴得太過了,虎耳草們就會逐漸萎靡,巖白菜素和沒食子酸含量也會顯著降低。

虎耳草葉片肥厚多汁,上有斑紋,下背紅色,常年陰綠,耐寒耐旱還耐陰。擁有這樣特性的植物自然不能被園藝師們錯過。所以,虎耳草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作用還是觀賞植物,一般用作盆栽植物置于室內或作為地被植物植于墻角。
虎耳草有匍匐莖,莖上還會長出小植株,作為盆栽植物時,可以看到它懸空蕩漾的小植株,真真正正符合它“金錢吊芙蓉”的雅稱。所以,盆栽的虎耳草最適合倒掛懸吊,作為茶幾、寫字臺、花架上的擺飾或窗口、墻角、廳堂等空間的懸垂式裝飾。全年觀葉,一季賞花。虎耳草養的好幾乎每年都會開花,所以栽種一大片虎耳草時,也能收獲不一般的觀賞樂趣。
虎耳草要盡量避免強光直射,但室內需要給它營造通光性較好的環境。雖然生產上可以參考“渴處理”,但我們栽培觀賞時就要讓它吃好喝好,長得美美噠。虎耳草對水分需求不太嚴格,只要沒拿水泡著,沒讓它的土干掉,一般都沒啥事兒。土壤盡量保持濕潤,干了就趕緊澆水就行。根據實際情況,三天或一周澆一次水即可。
虎耳草在我國除了東北地區幾乎都有生長,可見它還是能抗凍的。虎耳草喜陰涼、忌高溫,蔭蔽和涼爽的環境對虎耳草的生長有益,它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0~25°C,在一般家庭溫室條件下可以生長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