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慶波 陳建列 嚴幫吉
(慈溪市中醫醫院骨傷科 浙江 寧波 315300)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滑囊等勞損或退變引起慢性無菌性炎癥,導致肩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此病常見于50歲左右的成年人,特別女性因絕經后激素改變等因素而較男性更常見[1]。肩周炎是針刀治療的優勢病種,但定點思路多樣,因此對近幾年針刀治療肩周炎的文獻進行總結,歸納常見的與新的定點思路綜述如下。
阿是穴,概念源于內經,《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輸,燔針劫刺。《靈樞?五邪》:“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2]。通常按壓時除了痛點,快然點,也包括酸、麻、脹、重、結節、條索、涼熱等感覺與皮膚變化等,可見阿是穴是以多種綜合感覺來認定該穴的[3]。張天民等從針刀醫學對阿是穴進行認識,認為阿是穴主要分布在弓弦結合部或弦的應力集中部位[4],張宏明等通過臭氧配合小針刀阿是穴治療肩周炎,總有效率93.33%[5]。
阿是穴是針刀醫學發展早期治療選點常用簡單方法,通過針刺或刀切阿是穴,可以疏通氣血,緩解消除癥狀,恢復健康。
經脈,內聯臟腑,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具有營養全身與協調陰陽的功能[6]。經筋系統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具有連接肢體關節,約束骨骼,主司運動的作用,與十二經脈具有互補作用[7]。肩周分布多條經脈,肩前部有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陽膽經,肩外側有手陽明大腸經,肩后外側有手少陽三焦經,肩后側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8]。經脈以辨經取穴為主,結合遠近取穴法。肩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特別是其起止點等部位是經筋理論中筋結病灶的好發部位。
賴雪燕等通過文獻統計發現常見局部近端主穴取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加阿是穴,前三者統稱為肩三針,三者分別歸于手三陽經,三者均循行經過肩部,“肩三針”穴是對肩周炎多經合并癥狀的高度概括。遠端取穴肩內側可配合天泉、曲澤穴;肩前側可配合尺澤,孔最穴;肩外側可配合手三里、上下廉,合谷穴;肩后側可配合后溪穴、養老等穴位。
通過經脈與經筋理論定點針刺治療肩周炎可以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
針刀整體松解定點思路基于現代解剖學和針刀醫學理論,認識到慢性軟組織損傷會形成網狀病理構架和力學系統失衡,從而提出了針刀整體治療的思路。
針刀醫學理論認為,軟組織是一整張立體的大網,肌肉、肌腱、韌帶等起止點以及這些軟組織活動時互相交叉部位是應力集中點,肩周軟組織勞損退變形成無菌性炎癥后,這些應力集中處最容易損傷,并容易形成粘連、瘢痕、攣縮和堵塞,損傷日久又容易引起肩周弓弦力學系統平衡失調,通過松解關鍵點,可以減輕網狀系統張力,改善血液循環,調整恢復動態力學平衡,促進恢復功能活動。
因此,針刀整體松解通常在肩周這些關鍵連接點處尋找陽性反應點治療。張天民等提出了肩周炎C形整體松解術,即定點在喙突,肱骨小結節,肱骨結節間溝,肱骨大結節后側,從前到后形成一個C字形,修忠標等設計了改良C形針刀松解術,在C形定點的基礎上,增加肩胛內上角、三角肌止點、肩峰下滑囊、岡下肌起點為治療點。
針刀整體松解術定點基于現代解剖學與力學原理,使治療的每一個點都有解剖與力線依據。
著名手法治療師Ida Rolf首先提出了肌筋膜鏈理論,之后由她的學生托馬斯通過解剖手段來證實。肌筋膜鏈理論中詳述了三類肌筋膜經線,主線、手臂線、核心線共十條肌筋膜鏈。謝嬌等認為肌筋膜鏈就是力線,傳統解剖學強調單塊肌肉的起止點和骨連接,實際解剖顯示肌肉是通過筋膜等軟組織直接或通過力線間接相連的,是一個連續性的肌筋膜網,形成了肌筋膜鏈與整體力線。
肌筋膜鏈整體力線理論注重整體思維,需用開闊的視界來具體分析病變,尋找真正原發病變組織與緊張攣縮肌群,指導針刀精準定點松解治療,來進一步提高療效。
神經敏化概念是指神經支配失調后,神經可以變得過敏或過度反應。神經敏化針刀治療定點思路,通過分析臨床癥狀與結合運動功能,判定神經系統的哪個部位出現敏化,進行精準判斷與治療,針刀在神經敏化部位去接近神經而不是直接刺激神經,解除軟組織對神經的卡壓,使敏化的神經脫敏,從而恢復神經功能,是一種新的醫學理念與方法。
現代醫學認為,臂叢神經在循行路徑中容易受到卡壓,導致肌肉縮短產生疼痛與功能受限而引起肩周炎。通過針刀減輕或解除臂叢神經及肩周其他神經卡壓,使敏化的神經脫敏,恢復神經功能,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恢復健康。
針刀治療肩周炎定點思路較多,新的治療思路與理論不斷被探索研究。所謂針刀是工具,思路是靈魂,單一的治療思路有時較局限,多角度的觀察與探索,才能接近問題的本質。因此對于針刀治療肩周炎的常見定點思路與新的定點思路進行歸納總結,有助于開拓思維,更全面的認識分析肩周炎并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對于提高療效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