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舜耕中學 孫士運
閱讀題歷來是高考命題的重頭戲,其中,現代文閱讀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其所占分值較高,主觀性較強,側重對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較高。綜觀歷年高考現代文閱讀答題情況,現代文閱讀部分是失分重災區,學生答分普遍較低,且這一現象與高考試題難度無明顯的直接關系。為此,在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從而解決常見的高耗低效教學現象。其中,采用“迂回戰術”就是一項有效的策略,能夠有效化解閱讀教學中的難點,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迂回戰術”本屬軍事用語,在現代語文閱讀教學中,也可以發揮這一策略的積極作用,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現代文閱讀中“講練低效”是最讓師生頭疼的現象,要破解這一難題,教師可從分析制約學習效果的關鍵點入手,找出問題的矛盾點,再加以突破,這就是“迂回戰術”。那么,教學中是否要采用這一戰術?怎么樣實施這一戰術呢?這需要以精準的學情分析為依據,以實現戰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在進行學情分析時,教師也可以借用醫學專業術語——望聞問切。即先調查和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整體把握學習現狀;再傾聽學生的課堂回答,了解學生的學習思路是否明晰;接著采用問卷調查,明確學生的學習難點;最后,綜合各項調查數據,分析、找出學生的共性難點,找到難點的癥結所在。在學情分析過程中,教師應放低評價標準,切忌將少數語文能力強的學生的學情代表整體學情。
教師在做學情分析時,要辨清問題的根本癥結,類似醫學中的“病癥”“病灶”的分辨。如在現代文說明方法的辨別中,學生中會出現如下錯誤:將“舉例子” 中的“例”錯寫成“列”;或將“舉例子”錯寫為“舉例論證”。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病癥”一樣,而“病灶”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由粗心引起,后者是由文體知識認知不清引起。如果學生大多表現為后者,說明教師對文體知識的講解不夠,學生沒有理解。此時,教師應針對性選取典型的說明文和議論文,讓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以加深學生對文體知識的體會與理解。
教師只有在辨清了問題的“病癥”和“病灶”后,才能說已經明確了學情,就可以采用“迂回戰術”實施教學。如:學習“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時,教師應先仔細分析學情,發現問題,并找出問題病灶:(1)對論證方法辨析不準。常見原因集中表現為:審題不清;概念不清,沒有真正理解講道理與道理認證的異同;沒有結合概念理解,“比如”既是舉例論證又是比喻論證的關鍵詞。(2)對論證的作用無法進行準確分析。主要表現:思路不清,沒有真正理解論證內容與論證效果的異同;論點不清,分析論證作用時找不到論證的具體分論點。
進一步探討發現,其中概念不清,思路不明兩個“病灶”,可以在專題復習時強化訓練解決。審題不清,也可以先放一放,隨后專門設計一個關于“審清題意,明晰要求”的閱讀專題,引導學生掌握從題干中提煉關鍵詞的技巧,總結審題的規律方法。如填寫刻畫人物神態的詞語是詞性的要求;參考句子樣式填空是對句式的要求;按“距離遠近順序,梳理……”是對答題順序的要求等等。學生經過這一系列針對性專題訓練,審題不清的病灶就會完美治愈。
在議論文中每個語段的中心句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論點,而論點不清的病癥就說明學生對語段中心句把握能力差,其實議論文的語段結構相對比較簡單——總、分。學生不能找到分論點,證明學生對文章層次的梳理能力不足。針對這一病灶,精心設計“結構層次分析,提煉中心句”的訓練專題加以強化。表面上這一專題的設計與“論證方法及作用”沒有關系,而實際上,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就可以迅速而精準抓住語段的分論點,那么,就可以順利實現對論證作用的分析。
學習就像攀登高峰,也需要一定的外力加以輔佐。搭建學習支架就是一常見的教學策略,它是幫助學生實現更高層次的學習,提升綜合實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此時采取迂回戰術,主要原因是問題的關聯性,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了困擾,為解決這一閱讀障礙,可以采用搭建學習支架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彌補自身能力和知識結構上的不足,促使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具體教學實踐中,可采用如下幾種途徑來搭建學習支架:
在語文閱讀訓練中,選取的閱讀材料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寫作技法嫻熟、豐富。在寫作范圍內,對一些寫作的手法和技巧都有約定俗成的術語來描述。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相關的文學術語,才能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可在課堂上,由于種種條件的制約,學生對文學術語的認識都是膚淺的,點狀的,接觸性的,這不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學術語知識體系。所以,教師在遇到文學術語的相關知識時,必須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概念支持,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那么,具體教學中如何為學生提供概念支持呢?教師可圍繞學習寫作技法這條主線,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組織設計一個技法及示例專題訓練課。引導學生從課文、閱讀材料中挖掘文學創作技法,體會寫作技法的功能。如:美文《蟬》采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技法;《走一步,再走一步》采用了伏筆;《紫藤蘿瀑布》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故鄉》中的景物描寫技法;《音樂巨匠貝多芬》中的肖像描寫等等。結合這些優秀教材范文的學習,可使學生加深對文學術語認知,理解其內含,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一些課外經典著作中選取部分片斷,對課堂學習進行補充。通過課內外結合,簡化了學生對文學術語的認知,降低了學習難度,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閱讀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路,這包括,作品創作的思路和學生答題的思路兩方面。學生在閱讀材料時,如果能理解了作品的創作思路,那么,對文章的主旨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好多。文章寫作講究起承轉合,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很多學生常常抓不住文章轉的位置,致使對文章理解出現偏差,甚至根本就讀不懂文章。破解這一難題,可以針對性設計“抓過渡,理思路”的閱讀專題,指導學生掌握抓文章過渡的技巧。如找出文章中的過渡關鍵詞、句、段,像“因為”“盡管”“但”“而”“雖然”“不只如此”等都是文章過渡的標志性詞語。通過關鍵詞再精準抓取過渡內容,就可以輕松理順文章脈絡。盡管這樣的專題設計并沒有直擊考點,但迂回地為學生提供了閱讀材料時的正確思路。
在現代文閱讀答題時,僅僅會讀還不夠,還需要掌握正確的答題思路,這對提升解答現代文閱讀題的正確率有關鍵性作用。教師應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索出正確的答題思考模式,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如:現代文閱讀中的常見考點:概括文章中心論點。針對此類題目,只要從文章標題切入就可以很輕松地回答出來。為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答題思路,可設計相關專題訓練。教師可挑選多篇議論文范文,如:《善敗者不亡》《另一種珍愛》《現代人須常存敬畏之心》《簡單的意義》《莫讓沙粒藏鞋中》等,然后讓學生對這些文章題目分類。在這一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有的文章標題是句子,還有的是詞語或短語;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論點;還有的運用了修辭等。經過分類后,學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怎么樣利用標題來概括、提煉文章中心,提高了解題正確率和解題效率。
在現代文閱讀答題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心里知道答案,就是寫不出來,具體表現為“詞不達意”。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提供語言支持。如:閱讀關于寫人的小說時,題目常常會要求學生對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性格進行概括。從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很多學生其實是理解了文章,但就是表達不準確,這一現象讓人感到很困擾。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分析后發現,學生還不明白性格類型有哪些,對與性格相關的詞語了解甚少。針對這一病灶,教師可以設計針對性專題訓練——人物性格的刻畫與描述。師生共同梳理閱讀材料中出現的人物性格類型,如(1)尖酸刻薄型,缺少人情,話中帶梗。代表人物:《故鄉》中的人物楊二嫂;(2)爭強好勝型,事事都想爭先,不甘落于人后。代表人物:《臺階》中的父親等等。經過這一梳理過程,再加上示例,使學生的性格詞庫充實了許多,在解答此類題目時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通過這種戰術迂回,不但提升了學生的人物性格分析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創作與欣賞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當前的現代文閱讀專項學習中,基本上所有的閱讀資料都是按照大綱要求,根據考點進行設計編排。這樣的設計是通用模式,是符合當前考試要求的,有合理性。但也有不足,即所有資料并不一定符合你所任班級的學情。所以,為提升學習資料的使用效率,有必要以學情分析為基礎,采用迂回戰術,幫助學生清除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改善學習思路,提高現代文閱讀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