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甘肅省莊浪縣實驗小學,甘肅平涼 744600)
長期以來,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教師的主體作用,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教學質量及水平的提高。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優秀先進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這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當前落后的教學狀況。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應優化和完善傳統的教學方式,并強化創新意識。教師要重視對教學方式的創新,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課程,避免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心理,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數學[1]。
教師應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學需求相結合,認真規劃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深入探索數學知識,讓學生積極自主地研究和分析,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所學知識,并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以學生的需要為基本原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2]。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充分展現學習熱情,進而強化課堂的教學成效。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講解難度較低的問題,當學生講解完成后,教師再對學生所講的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自己講解的數學知識,不僅能充分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時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差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有一定的區別,教師不能打擊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時,教師要多引導激勵學生,按照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學生不僅在學習能力上存在一定差異,其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使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盡可能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教學較為枯燥乏味,小學生無法深入學習。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不僅使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具體,還能使教學內容更具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先引入游戲情境,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教師如果只是進行單一的數學基礎知識教學,就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教學工具如火柴棒,或運用快問快答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學習上,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刻的記憶,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解知識,而且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這也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基本前提。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的合理引導,使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需要注意的是,合作探究教學方式不是對學生放任不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教師應在講解一定知識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并利用分組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對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探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進而使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應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允許學生出現錯誤。最后,教師應對問題進行整體解答,分析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在方式、技巧、思路等方面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究鍛煉。
教師應將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因為數學源于生活,也應回歸生活。教師將生活內容與教學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鐘表”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制成視頻,讓學生觀看。利用生活實例進行數學教學,學生可以深入感受時間的存在,并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在教學中,教師不用刻意為學生講解時間的寶貴,學生就能夠感受時間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教師不應局限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上,而應深入學生的價值觀、態度、情感層面,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但在傳統教學形式中,小學數學的教學成效較差。但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為了改變這一形式,小學數學教師要創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創新性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