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崢 王霖 吳玉芹
(昆明市兒童醫院特需門診 云南 昆明 650000)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 韌帶以下源自空腸、回腸、結腸及直腸等處消化道的出血[1],臨床上患兒主要表現為便血,在兒科門診經常遇到,門診醫生會根據病史、癥狀、體征選擇相關檢查以明確病因。結腸鏡是確診直、結腸、回腸末段出血病變部位和性質的主要方法[2]。現收集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以“便血”為主訴就診,為明確病因而收住院做結腸鏡檢查的患兒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結腸鏡在小兒下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價值。
所有患兒均以“便血”為主訴,表現為間斷便鮮血、暗紅色血、大便表面帶鮮血、帶粘液血或便后滴血。經過仔細詢問病史、體檢,做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篩查、腹部B 超、腹部平片等檢查,排外需外科治療的患兒、生命體征不平穩的急危重癥患兒、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其它以便血為伴隨癥狀的系統性疾病的患兒,共335 例,男202 例,女133 例,男:女為1.5:1,病程:1 個月內79 例,1 月~6 月175 例,6 個月~1 年4 例,1 年余50 例,2 年余17 例,3 年以上10 例,最長11 年。年齡:1 ~3 歲(幼兒期)87 例,3 ~6 歲(學齡前期)127 例,大于6 歲(學齡期)121 例。腹痛87 例,嘔吐12 例,白細胞增高68 例,貧血18 例。
所有患兒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確認無手術禁忌癥,術前做充分的腸道準備,在靜吸復合麻醉下行結腸鏡檢查,同時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發現息肉,切除息肉,送病理檢查。如發現腸道病變,取材送病理檢查。如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者,術畢清醒后可進無渣半流質,次日可進食普食。如行息肉切除患兒,術后臥床72 小時,禁止劇烈活動,給予術后止血、抗感染、能量支持治療,禁食1 天,流質飲食2 天,忌食粗糙飲食,半流無渣飲食半月,保持大便通暢。
335 例明確診斷200 例(59.7%),腸道未見異常135 例(40.3%)。在明確診斷的病例中,直、結腸息肉172 例(51.3%),其中單發性息肉141 例(42.1%),多發性息肉27 例(8%),息肉脫落4 例(1.2%)。病理檢查結果:幼年性息肉166 例,炎性肉芽組織2 例。其它病因共28 例(8.4%),分別為炎癥性腸病12 例(3.6%),直腸炎6 例(1.8%),結腸炎3 例(0.9%),過敏性腸炎3 例(0.9%),回盲部占位性病變1 例(0.3%),病理檢查結果為重度慢性炎性活動期,嗜酸性腸炎1 例,外痔1例(0.3%)、直腸、乙狀結腸炎1 例(0.3%)。
下消化道出血在兒科并不少見,特別是一些間斷出現便血,便血量不多的患兒,會反復就診,反復做檢查,給患兒及家長帶來心理上和經濟上的負擔。有一部分患兒由于長期慢性便血,導致貧血,從而影響生長發育,所以,盡快明確便血病因至關重要。從本組病例來看,經過結腸鏡的檢查,有59.7%的患兒得到確診,在確診的病例中,直、結腸息肉占51.3%,成為小兒便血的主要病因。直、結腸息肉是由于腸道慢性炎癥逐漸形成的腸腔內的突起,據病理檢查可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可發生癌變,本組病例雖然無腺瘤性息肉,但隨年齡增長,發生惡變的風險增加,所以宜早發現、早治療。結腸鏡不僅能明確病因,還能切除息肉,起到治療作用,是治療小兒大腸息肉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診斷效果佳,切除成功率高,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優點[3]。對于多發性息肉,就要考慮幼年性息肉病、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等惡變程度高的疾病,如有家族史、癥狀典型者,診斷可明確,但如無家族史、癥狀不典型的患兒,只有臨床隨診,結腸鏡檢查在隨診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炎癥性腸病、直結腸炎、腸道占位性病變等疾病,根據病史、腸鏡所見加病理結果,可以臨床確診,為治療提供幫助。對于考慮食物過敏導致的腹瀉、便血,食物回避不能緩解者,就需要做內鏡及粘膜檢查以明確診斷[4]。本組病例有135 例(40.3%)患兒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未發現便血原因,其原因有可能為出血靜止期,故檢查出現陰性結果,為了提高病變檢出率,有學者主張在出血后24 ~48 小時內進行結腸鏡檢查[5],因此,在檢查時間選擇上要注意。另一個原因,病變在小腸,結腸鏡不能發揮其作用,只有通過小腸鏡、腹部B超、腹腔鏡、腹部CT、放射核素等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總的來說,小兒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多,檢查手段受年齡限制,在明確病因上較成人困難,應仔細詢問病史、體檢,選擇適當的輔助檢查以明確診斷,結腸鏡作為一種安全的檢查方法,對于小兒便血,尤其是病程長、反復便血的患兒,可作為首選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