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腕管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病癥,主要指位于腕部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產生的綜合征。臨床表現為橈側3個手指端早期感覺異常、麻木、刺痛、夜間加劇等癥狀[1],正中神經受壓后出現神經缺血低氧狀態,患者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發生障礙。本文旨在討論超微針刀配合正中神經阻滯治療腕管綜合征的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腕管綜合征患者,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腕管綜合征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骨科疾病診斷標準》癥狀確診標準[2]。采用計算機程序生成隨機數的方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7~72歲,男女比例為15∶25,平均(58.69±4.41)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1.05±0.32)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8~73歲,男女比例為14:26,平均(58.41±4.23)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1.01±0.27)年。兩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口服甲鈷胺藥物,每日3次,每次0.5mg,連續服用1周。觀察組采取超微針刀聯合正中神經阻滯治療1次,(1)先行超微針刀(不打麻藥)。定點:自掌長肌腱尺側與遠側腕橫紋的交點向掌心延長20mm,在該線的兩端及中間定2~3個點。操作:在不行局部浸潤麻醉情況下,術者以輔助手拇指按在進針點處,使超微針刀垂直于皮膚表面,刀口線與上肢縱軸平行,使針尖快速穿過皮膚,穿過掌腱膜達屈肌支持帶表面,小心緩慢切割2~4下,幅度不超過2mm,如患者出現向手指的觸電感則輕提針刀再切割,術畢出針,按壓止血。(2)再行正中神經阻滯治療。定點:掌長肌腱、橈側腕屈肌腱與遠側腕橫紋兩交點的中點。操作:患者握拳屈腕,用一抽取2%利多卡因1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生理鹽水2ml、維生素B12注射液1ml組成的混合液的5ml無菌注射器,在進針點垂直于皮膚進針,并小心探尋直至誘發異感,然后注入3~5ml配液。1周后觀察兩組療效。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運動功能。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將療效劃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大標準。參照Boston腕管問卷調查表評估患者運動功能,總計4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越好[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運動功能對比 觀察組40例患者均有效,有效率100%,對照組有效患者32例,有效率80.00%,兩組有效率差異顯著χ2=12.46,P<0.05,差異顯著;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44.21±1.64)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0.12±1.41)分,兩組結果比較t=7.96,P<0.05,兩組改善結果差異顯著。
腕管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位于腕關節掌側,由屈肌支持帶腕橫韌帶和腕骨溝圍成,有著較高的發病率。該病發病誘因主要是長期勞損,組織韌帶、肌腱逐漸增厚,體積膨脹壓迫患者正中神經[4],神經血液循環受阻礙,出現缺血性水腫和充血,營養性障礙引發神經萎縮,誘發疾病,初期患者癥狀感覺為疼痛、麻木等。祖國醫學將腕管綜合征納入到“筋傷”“痿證”范疇,認為其發病機制為體虛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邪侵襲,寒濕淫筋,或因不慎外傷,慢性勞損等原因使得筋脈受損,瘀血內停,脈絡受阻,進而出現紅腫疼痛,神經受壓日久出現局部酸痛麻木、肌肉萎縮等痿證表現,最初記載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5]。超微針刀治療受到中醫針刺啟發,在傳統中醫療法基礎上改進,其作用機制主要切割松解屈肌支持帶,減輕腕管壓力,避免對神經的壓迫卡壓;具有創傷小,患者痛感輕微,接受度高,無需行局麻等優勢,且可避免行局麻后針刀操作因麻醉藥的作用患者感覺減退而不慎傷及神經,提高了操作安全性。但超微針刀操作中需要注意定點位于正中神經表面,進針深度需嚴格掌握,深度以切割屈肌支持帶為宜,切割幅度控制在2mm以內,勿進入腕管,若針刀碰觸正中神經時患者會出現觸電感等異感傳向手指,此時應立即停止進針并提起針刀。而正中神經阻滯治療可通過藥物作用降低腕管內容物容積,減輕正中神經水腫,改善循環,營養神經,從而緩解正中神經的受壓。
綜上所述,超微針刀配合正中神經阻滯治療腕管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