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 沈曉麗
我國有這樣一句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教給人現有的知識不如教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如果想要一直有魚吃,就要學會抓魚。在教學中也是一樣,一個稱職的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我們的語文自讀課也一樣,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實踐最終學會“漁”的方法。
自讀課是一種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閱讀、自我思考、自由表達的閱讀課型。面對這樣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事物,語文老師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老師放任自流,認為自讀課文是不需要老師教的,學生自己讀讀悟悟就可以了;有的老師勇敢嘗試,認真鉆研,一不小心習慣成自然,將自讀課又上成了教讀課;還有的老師面對文本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甚至從頭到尾一講到底……我們常常說,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老 師,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尊重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
前不久,學校圍繞“中學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與探討”展開公開課的教學。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家仔細研究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在課堂觀察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教師難以準確把握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這兩類不同課型的特點,把自讀課文當作教讀課文來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
在學習《昆明的雨》這篇自讀課文時,一位年輕教師首先請大家欣賞了一組有關昆明雨季的畫面,請同學們談談觀后感受,順勢導入課文。接著,他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①作者在“昆明的雨”中主要回憶了哪些人、哪些物、哪些景?②這些景、物、事中,作者最想念什么?為什么作者這么想念它?③作者僅僅思念昆明的雨嗎?你從文中還讀出了怎樣的情感?按照“整體感知”“品讀賞析” “拓展延伸”的步驟進行教學,力求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雖然整堂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看起來很熱鬧,教師也反復提醒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圈點批注,提出疑問。但是教師卻恰恰忽略了學生在本單元已經學習過《背影》和《白楊禮贊》這兩篇教讀課文,之前在課堂上學過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教師在本堂課的學習中又進行了反復的強調。顯然,這位教師混淆了兩種課文的課型,一不小心將自讀課上成了教讀課。
另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昆明的雨》的解讀更加深入,他在教學中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對話交流法。這些教學方法雖然看上去確實符合自讀課的特點,但是教師在課堂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卻不夠合理。教師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自主閱讀,然后指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各抒己見。但是縱觀整堂課,教師還是預設過多,分析過細,通過不斷提問牽著學生往前走,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樣的自主閱讀流于形式,其課堂效果也并不理想。
我們不能忽略了本篇課文的閱讀提示:“本文題為《昆明的雨》,卻并未用大量筆墨直接寫雨,而是從一幅畫寫起,將記憶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現開來……文章看起來有些‘散’,但其中貫串著一條情感線索……”教學時不妨引導學生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自行確定選擇,老師就盡量少講,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初中語文課程中自讀課文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為了有效培養初中生自讀的興趣和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自讀水平,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進行自讀課文的教學。
自讀課文是學生由課內閱讀通往課外閱讀的橋梁,教師要運用教讀課文中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品讀,自我感悟。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語文自讀教學效率,教師首先要提供自讀的方法,初中語文自讀文本類型有小說、散文、詩歌等。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課文更要讓學生注重“讀”,掌握讀書的方法。教師要適時點撥學生,教給學生朗讀的秘訣。在學習《臺階》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輕重、讀出情感。這就是“漁”的作用。
七年級下冊的自讀課文《臺階》是一篇小說。有人說,小說離不開細節描寫;沒有讀透細節,就不能算真正讀懂小說。我們在引導學生自讀時,可以借助研讀細節來理解小說內容。教師要尋找一個讓課堂生長的點,讓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要看準目標,有的放矢,一下子擊中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例如:文章開頭說“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老師可以順勢提問:“父親為什么會這么覺得呢?這句話是對誰說的?為什么單獨成段呢?”接著講造臺階:如何造?造好了父親又變得怎么樣了?如果梳理好了這些環節,那么這篇小說的結構就很清楚了。小說中的“我”為父親一生的辛勞感到心疼,為父親的失落感到心酸,為自己無法安慰父親,無法改變現狀而感到無奈。雖然文中的父親有著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我們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只有真正理解了父親的形象,才能理解小說的主題。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慢慢研讀文本,關注文章的細節描寫,設計有效的語言活動,一起發現,一起感悟,一起收獲!讓學生在收獲“魚”的同時學會“漁”的方法。
想讓學生提升語文自讀能力,就要教會他們獲取信息的方法。學生通過自讀要求和閱讀提示,可以通過閱讀在短時間內獲取重要的信息。現在的考試普遍題量多,閱讀量大,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
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制定合理的自讀目標,也就是自讀預期效果,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或者根據目標進行自我導讀。
以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一棵小桃樹》為例,單元提示中明確指出本單元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據此,教師可以試著給學生設定幾個自讀時要思考的問題:
(1)文中的小桃樹經歷了怎樣的生長歷程,邊讀邊想象小桃樹的形象。
(2)從小桃樹的生長歷程中,想一想這是一株怎樣的小桃樹?
(3)課文在敘述小桃樹身世的同時,還寫到“我”的經歷,請你從文中找出來。
(4)通過比較小桃樹和“我”成長經歷來理解作者對小桃樹懷有的特殊情感。
這樣的一串問題讓學生通過自讀將教讀課中學到的閱讀知識和方法運用于閱讀實踐,使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斷增強,強化語句積累。整堂課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通過思考理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提高了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值得注意的是,導讀的問題不宜設計太多,要少而精。問題一旦雜亂,課堂又很容易成為“一問一答”的傳統教讀模式。同時教師所提的問題也要環環相扣,將課堂串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通過自讀思考獲取相應的信息,提出質疑的過程,也有利于教師更加了解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去發掘科學合理的教學對策。
教師在自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有效發揮自讀課文自身的特點。更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確保目標的可行性。通過鼓勵學生分享自讀成果,激發孩子們的自讀欲望,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自我思考中產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進而提出一些新奇的問題,然后通過交流和探討一步步解開自己提出的疑問,收獲新的知識,掌握新的語文學習方法。
以《雨的四季》為例,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充分的文本閱讀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各小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的雨。學生可以選取文章中比較優美或者表明雨的特征的句子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同學A:我喜歡秋雨,因為我看到了“天空是暗的,但雨卻閃著光:田野是靜的,但雨在傾訴著。水聲在屋檐下,水花在玻璃上”的美景,感受到了秋雨安靜端莊的靜謐之美。
同學B:我喜歡春雨,因為我看到了“樹葉青黃、花苞擺動、樹枝柔軟”的動態,體會到了春雨帶來的充滿生機,朝氣蓬勃的活力之感。
同學C:我喜歡夏天的雨,“它熱烈而又粗獷,在它的澆灌下,花朵怒放,樹葉鼓著漿汁,雜草爭先恐后地成長”,別有一番風情,大地上的一切都毫不掩飾地敞開了心扉,鉚足了勁兒彰顯生命的壯美與華麗………
像這樣給學生充分討論的自由和分享成果的機會,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自主發言、大膽分享的過程讓學生有了一次更加豐富的知識積累,也讓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得到了一次良好的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這就是學生學會“漁”的表現,也是一次自讀體驗趨于完美的前奏。
學生自讀的道路還很長,閱讀將伴隨他們的一生。課堂上老師合理巧妙地引導,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自讀的方法和技能。學生只有學會了“漁”的方法,一步步地去發現去探究,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我,變得更加自信勇敢,從而開拓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開滿鮮花的閱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