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義明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內分泌科,北京 100853
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升高共同決定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的水平[1]。而T2DM患者PPG升高較FPG升高更早出現,且貫穿整個病程[2]。一項來自中國臺灣人群的隨機對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3]發現,當HbA1c接近達標(<7.1%)時,PPG對24 h高血糖的相對貢獻顯著高于FPG(P<0.001),而當HbA1c水平在7.1%~12.7%時,PPG與FPG對高血糖的相對貢獻度無顯著差異。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新診斷中國T2DM患者中單純餐后血糖升高比例高達50%[1]。一項基于近20萬中國成年人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4C研究)[4]發現單純糖耐量受損(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糖尿病累積發生風險高于單純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或單純HbA1c升高者,說明PPG升高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更容易進展為糖尿病。PPG升高導致血糖波動增加,血糖波動可增加胰島細胞功能損傷,進一步加速疾病發展[5]。既往研究表明相較于FPG升高,PPG升高與血管硬化可能更相關[6],而血管硬化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其后有多項研究[7]證實PPG與心血管事件、死亡等的相關性更強。而4C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2 h血糖(2 h PPG)≥11.1 mmol/L(200 mg/dL)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腫瘤及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圖1)。因此PPG升高不僅影響HbA1c達標而且影響糖尿病的遠期預后。
我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正在逐漸重視餐后血糖的檢測。自2007年開始在流調中采用了OGTT的方法來檢測PPG升高的人群。《中國T2DM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專家共識》[1]推薦,使用降糖藥物,尤其是降低PPG的藥物時就推薦檢測PPG。《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8]推薦應常規密切監測PPG,但在臨床實踐中PPG的監測率及達標率令人堪憂。一項來自加拿大的觀察性研究[9]顯示,在T2DM患者中僅有1/3進行了PPG監測,在監測PPG的患者中也僅有1/3達到推薦的PPG目標值。
在我國,《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簡稱2017 CDS指南)建議,T2DM非空腹血糖(包括PPG)控制目標應<10 mmol/L[10],且有研究顯示中國人群餐后血糖增幅正常參考范圍應<2.2 mmol/L[11]。PPG達標且增幅控制在正常范圍可以帶來遠期的獲益。對公務員人群進行長期觀察的White Hall研究[12]顯示,以2 h PPG增高定義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待PPG恢復正常后,其CVD或亡的風險下降了近50%。另外一項薈萃分析[13]發現在糖尿病患者中,將PPG增幅控制在標準范圍內能夠觀察到心血管事件的顯著減少。同時,對于PPG升高的患者,降低PPG可以減少其更頻繁就醫及慢性并發癥高風險帶來的經濟負擔[14,15]。
那么如何有效降低PPG?研究[16,17]表明飲食和運動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PPG,如減少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的攝入、增加乳清蛋白及增加大分子營養物質的攝入,進行常規有氧運動能夠促進餐后血糖控制等。
其次合理選擇降低PPG的藥物。胰島素相比較口服降糖藥物具有更為顯著的降糖能力[18]。T2DM疾病早期,中國人群的早相胰島素分泌不足現象已十分嚴重[19]。而大部分患者在起始胰島素治療時已處于疾病中晚期階段,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0]。2017 CDS指南推薦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的基礎上,若血糖仍未達到控制目標,應盡早(3個月)開始胰島素治療。然而,BEYOND Ⅲ研究[21]顯示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24周后,2 h PPG增幅仍高于2.2 mmol/L,且FPG控制越嚴格,PPG增幅越大。PPG增幅加大將導致血糖波動進而加速T2DM的進展。因此,T2DM起始胰島素后方案轉換的臨床指導建議[22]推薦,當患者使用基礎胰島素后存在這些情況時:治療3個月,FPG已達標,但HbA1c或PPG仍高于目標值;或基礎胰島素日劑量超過0.4~0.6 IU/(kg·d);或基礎胰島素治療后,PPG增幅≥3 mmol/L,可轉換為兼顧PPG的降糖方案,如預混胰島素治療。
以門冬胰島素30為代表的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同時含有餐時和基礎胰島素,無論從藥效學還是藥代動力學均可以同時控制PPG和FPG[23](圖2)。
INITIATE研究[24]顯示,與甘精胰島素相比,起始門冬胰島素30治療可顯著改善餐后血糖控制(P<0.05)。在1-2-3研究[25,26]中顯示,隨著門冬胰島素30針數的增加,可兼顧的PPG由一餐增加到三餐,使血糖達標率顯著增加(從41%增加到77%),而低血糖風險并未增加(圖3)。與基礎胰島素相比,起始門冬胰島素30血糖控制更優,HbA1c降幅顯著優于甘精胰島素,且低血糖發生率并未增高[27]。此外,基于中國數據的分析顯示,門冬胰島素30與其他胰島素治療方案相比,能夠節省治療費用,總治療成本更低[28-30]。
旨在優化藥品費用結構,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9版)將門冬胰島素30的醫保報銷范圍定義為1型糖尿病患者和其他短效胰島素或口服藥難以控制的T2DM患者,將更好地惠及糖尿病患者。
T2DM患者PPG升高較FPG升高更早出現,并持續整個病程。PPG升高除了影響HbA1c達標,與糖尿病并發癥及死亡的發生風險也顯著相關。門冬胰島素30含有餐時胰島素和基礎胰島素,可以同時控制PPG和FPG,減少血糖波動幅度。起始門冬胰島素30治療較基礎胰島素顯著改善血糖控制;同時,與其他胰島素治療方案相比,總治療成本更低。順應醫保改革方針,門冬胰島素30未來將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