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紅梅
鄭州大橋醫院新生兒科,鄭州 450000
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發生機制為孕婦與新生兒血型不同導致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反應,最常見及最重要的問題是患兒血清總膽紅素(TBIL)急劇升高而引起的黃疸,對其抗感染能力亦有一定的影響[1]。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的免疫抑制效果較好,能阻斷患兒體內單核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充分發揮封閉作用繼而緩解其臨床癥狀[2],但有關丙種球蛋白的使用劑量仍是臨床較為關注的問題。為分析不同給藥劑量的療效,現以新生兒ABO溶血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新生兒ABO溶血病。根據簡單隨機分組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38例)、對照組(38例)。觀察組患兒男22例,女16例,日齡≤28 d,平均(13.6±5.6)d;對照組患兒男25例,女13例,日齡≤28 d,平均(14.3±6.9)d。兩組基礎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可進行研究。該項目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根據國外兒科相關醫學專家組制定的《胎兒和新生兒溶血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建議》進行相關診斷[3]。患兒表現為患兒表現為黃疸,貧血,并可出現水腫,肝脾腫大等,實驗室檢查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相關抗體試驗檢測顯示陽性。
1.3 納入標準(1)孕母妊娠期間無異常妊娠史;(2)單胎患兒;(3)患兒家屬均了解本項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2)缺氧窒息及合并遺傳代謝性疾病;(3)嚴重肝功能損傷,影響藥物代謝及療效觀察等;(4)有IgA抗體的選擇性IgA缺乏;(5)發燒患兒。
1.5 脫落與排除標準(1)治療期間合并其他病變,需予以其他相關治療;(2)患兒不耐受,無法進行相關治療;(3)監護人要求退出研究;(4)患兒臨床信息不完整,無法進行后續研究。
1.6 方法入院后患兒均予以雙面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治療床(寧波戴維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規格:NBB-Ⅱ)藍光照射,床墊溫度設置在35~38 ℃,每天光療12 h,治療2~3 d,如患兒黃疸癥狀消失則可暫停光照,如皮膚黃染再次發生需再次進行光照治療;其他基礎治療包括適量補液、糾正酸中毒、預防感染等、減少肝腸循環等。
觀察組靜脈輸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 970032;規格:2.5 g(5%,50 mL)/瓶],給藥劑量為1 g/(kg·d),4 h輸注完畢,治療1 d;對照組靜脈輸注小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給藥劑量為0.5 g/(kg·d),2 h輸注完畢,治療1 d。
1.7 觀察指標(1)測定治療前、治療24、48、72 h時TBIL。在上述不同時間點分別采集患兒的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TBIL(美國Beckman,AU5800型)。(2)記錄兩組患兒的雙面藍光照射時長、黃疸消退時間及總住院時間。(3)記錄治療過程終的并發癥、不良反應。
1.8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經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并發癥、不良反應為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如1 ≤理論頻數<5時,采用連續矯正χ2檢驗;干預前后TBIL、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等為計量資料,以()表示,重復測量資料則采用重復測量數據F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點的TBIL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的TBI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不同時間點,觀察組的TBIL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點的TBIL水平比較(,n=38) μ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點的TBIL水平比較(,n=38) μmol/L
注:*表示組內不同時間點的TBIL水平與治療前水平比較,P<0.05;#兩組不同時間點的TBIL水平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觀察組的雙面藍光照射時長、黃疸消退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n=38) d

表2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n=38) d
2.3 兩組并發癥及換血治療發生情況比較干預期間對照組總發生率15.79%,與觀察組的5.2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換血治療發生率比較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及換血治療發生情況比較(n=38) 例(%)
新生兒ABO溶血性疾病是引起患兒血清TBIL升高一個主要因素,通常新生兒的血型為A型或B型,而母體為O型血[4]。因母嬰血型不合,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后刺激母體產生IgG抗體,該抗體具有跨越胎盤屏障的能力,可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并導致胎兒紅細胞上相應抗原結合,出現紅細胞過敏,表現為高膽紅素血癥和貧血[5]。
本研究中的76例患兒治療前的TBIL明顯升高,而TBIL持續升高可能引起腦、肝等重要臟器損傷,及時降低患兒血清TBIL是其預后改善的關鍵[6]。丙種球蛋白常作為被動免疫療法,改善患兒的免疫狀態從而達到暫時免疫保護狀態,起到預防溶血的發生。但相關研究顯示[7,8],不同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對新生兒ABO溶血病的預后效果有一定影響,本研究觀察組采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1 g/kg),所有患兒均予以基礎藍光照射及對癥治療,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后約15 min即可達到最高的血藥濃度,而后迅速下降,但半衰期長達18~32 d。本研究顯示,盡管兩組患兒的溶血情況有所緩解,但在治療后不同時間,觀察組各時段的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者認為,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并不會抑制新生兒IgG的合成,但是IgM、IgG的合成在短時間內會受到影響(抑制時間段基本在丙種球蛋白的半衰期內),但新生兒體液免疫的主要成分是來自母體的IgG抗體,有理由認為,盡管丙種球蛋白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強的雙重作用,但針對溶血病患兒,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的療效優于小劑量,能阻斷溶血的過程,盡可能減少紅細胞的破壞,繼而降低TBIL,且患兒并未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單次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有助于新生兒ABO溶血病患兒的治療,有效改善患兒的黃疸癥狀,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