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王祥珍(通訊作者)
(1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 廣東 湛江 524000)
(2 深圳市南山區婦幼保健院 廣東 深圳 518000)
宮頸癌是婦科臨床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主要的發病人群為中年婦女,發病率在我國婦科腫瘤中僅次于乳腺癌,嚴重的威脅著女性的生殖系統健康,對患者的身心狀態均有較大的危害,良好的前期診斷方式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其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宮頸癌的早期癥狀及癌前病變癥狀不明顯,與月經異常、陰道感染等常見的婦科疾病相似,由于患者的忽視及臨床誤診而延誤治療,如果能夠盡早診斷治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一旦疾病發展至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及治療預后會大打折扣,細胞角蛋白(CK)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腫瘤診斷的絲蛋白,本文將細胞角蛋白用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中,探究細胞角蛋白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中的診斷意義[2]。
細胞角蛋白是一種復雜的細胞中間絲蛋白,有54 種基因型,其中的20 種較為常見,臨床常將其按酸堿性分為Ⅰ型和Ⅱ型,細胞角蛋白的基因表達有一定的規律型,細胞角蛋白的表達和分布與組織器官的分化有關,細胞角蛋白也會隨著細胞分化的不同階段有所變化,在不同類型的上皮細胞中也會表達有不同的細胞角蛋白,因此可以作為腫瘤診斷的標志物,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中發揮一定的作用[3]。
在正常的宮頸上皮中分布著廣泛的細胞角蛋白,宮頸上皮由宮頸管柱狀上皮和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組成,在宮頸管柱狀上皮中CK4、CK7、CK8、CK15、CK16、CK18、CK19 均有表達,主要表達CK7、CK8、CK18、CK19,零星表達有CK5、CK6、CK14、CK15、CK20,CK17 在柱狀上皮中不表達[4]。在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中CK1、CK2、CK4、CK5、CK6、CK10、CK11、CK13、CK14、CK15、CK16、CK19 均有表達,基底層主要表達CK5、CK14、CK15、CK19,基底層以上細胞主要表達CK4、CK13,CK14 主要出現在旁基底層,中間層主要表達CK15,淺表層主要表達CK1、CK10,CK8、CK17 在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中不表達[5]。CK17 主要在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中表達,CK17 能夠在儲備細胞中表達,在宮頸管柱狀上皮和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均不表達的性質使得CK17 可以作為儲備細胞的分子標記[6]。
細胞角蛋白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過程中會出現表達的變化,使得細胞角蛋白能夠作為預測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編織物,其中CK8、CK17 在臨床上的研究較多,儲備細胞在宮頸癌的病變過程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儲備細胞能夠增生形成鱗狀上皮化生,當人體感染人乳頭瘤病毒后上述過程被破壞,就可能出現癌前病變轉化,CK8 和CK17 均是儲備細胞的標志物,在儲備細胞出現癌變時CK8 和CK17 的表達會出現明顯變化,宮頸上皮內癌變中表達增高,具有提示宮頸上皮內癌變的特性[7]。Ikeda K,Tate G[8]研究發現不同程度的宮頸上皮內癌變及宮頸癌患者CK8和CK17 的表達水平不一致,得出CK8 和CK17 可以指示宮頸上皮內癌變程度,能夠作為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標志物應用于臨床。Carrilho C,Alberto M[9]總結了多項研究發現CK8 和CK17 能夠隨著宮頸癌病進展的變化而逐步增高,而對于宮頸鱗癌等疾病,CK10 和CK13 也會表現出相應的變化,CK14 作為基底層的標志物則會在病變部位黏膜上皮的全層或各層中表達,CK10、CK13、CK14 的變化趨勢均為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進展表達降低,也可以作為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標志物。
細胞角蛋白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過程中出現的表達變化使其可以作為標志物應用于臨床,其中CK8 和CK17 是最為常見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標志物,能夠隨著宮頸的病情發展表達增高,CK10、CK13、CK14 也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能夠隨著宮頸的病情發展表達降低,雖然臨床上對于細胞角蛋白的研究樣本數不夠多,但是CK8 和CK17 已經有較多研究證明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有一定相關性,隨著未來對細胞角蛋白進一步的研究,細胞角蛋白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相關性會更為明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