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斌
(廣州市增城區中醫醫院醫教科 廣東 廣州 511300)
繼續醫學教育起源于上個世紀五十年美國,是繼醫學教育學生畢業后的醫學再教育,其主要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新醫學理論的認識和交流、新醫學技術、方法的學習等。繼續醫學教育是終身型教育,從20 世紀70 年代引入我國以來,對促進我國醫學建設,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
繼續醫學教育有別于醫學在校培訓,系統性醫學知識講解的全日制醫護人員在校課程,其貫穿于醫護人員整個醫學生涯。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幫助醫療衛生服務人員更新醫學技術,樹立新醫學理論認知,是院校綜合性教學的補充和實踐。
為了提升醫護人員離校繼續教育質量,基于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和社會教育機構、醫療機構人才化教育要求,政府機構提出了基于國家精神知識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體系。一個完善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體系始終以醫護人員專業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基礎,以提升醫護人員職業素養和現代化醫學理論認知為目標,以優化現代社會醫療衛生服務建設為使命。與此同時也誕生了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制度,以增強醫學繼續教育培訓質量。
醫學繼續教育培訓制度目的是優化醫學繼續教育質量,其具有以下幾點特征。①全員參與。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是所有醫護人員,不存在特殊性。地方政府應當給予醫學繼續教育對應的監督和支持。②形式化和靈活性。醫學繼續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要多樣化,不拘于現狀,要保證理論和實踐知識結合,貫穿于醫護人員全職業周期。③導向性。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建設具有地方特征,基層醫療機構要針對地方醫療衛生情況和事業發展制定差異性的制度。
在信息化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繼續醫學教育因開拓創新,順應時代,將信息化教育手段融合到培訓工作中。但是大多繼續醫學教育開展模式單一,依舊采用傳統學術報告,專家講座授課形式,導致培訓毫無新意。
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目標是滿足現代醫學發展要求。但現代教育培訓知識內容枯燥乏味,多是老舊、基礎醫學病理、護理知識。再者,臨床實踐教育內容少之又少,已有實踐課程千篇一律,沒有體現現代化醫學教育實踐內涵。此外,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偏重于醫學知識,缺乏醫風醫德教育、醫生職業素養教育和時政知識滲入,不利于綜合化醫護人員培養。
針對現有的醫學培訓環境,地方醫學機構應嚴格貫徹國家相關部門的指示精神,提升繼續教育宣傳力度。首先,加強資金投入,引導醫護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繼續教育活動中。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地方醫學級學教育培訓調研工作,要時刻深入醫學機構,了解現代醫療發展規劃,并制定針對化和高效性的教育培訓機制,營造一個積極學習氛圍。
醫學繼續教育要將醫護人員的專業,工作性質和工作年限劃分開,建立針對性培訓機制。首先,地方主管部門要了解醫學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加強醫療衛生單位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進度、計劃和評估,加大培訓質量的審核力度。其次,要有選擇地進行培訓,保證繼續教育培訓處于動態化、雙向性的環境中。醫護人員和培訓機構要形成相互評估機制,并形成專業的評估體系,有助于及時發現培訓問題,積累培訓經驗。最后,基層醫學機構要深入研究培訓實用性,要針對存在問題和教育環節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此來確保廣大醫護人員能夠完成繼續教育任務。
醫學繼續教育要與時俱進,爭分奪秒地更新知識體系,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為了提升現代醫學繼續教育質量,基層醫學單位要積極發展和推廣網絡教育,打破地域、時間、環境限制,構建更為科學,碎片化的教學模式。此外,借助網絡培訓途徑,最終也能夠為醫護人員提供在線交流,信息互通的環境。再者,若要為醫學繼續教育發展提供實踐創新環境,基層醫學機構要借助網絡論壇,針對教育培訓中的內容營造一個互動性,綜合性的教學環境,以幫助廣大醫護人員交流醫學心得,更新醫學理念,在滿足知識培訓的同時,激發醫護人員的創新性。
評估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性環節,也是實現繼續醫學教育良性循環的關鍵步驟。基于我市現階段繼續醫學教育培訓評估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探索實施高職臨床醫學、護理等專業質量評估,加強醫學類博士、 碩士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推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第三方評估。將醫護人員自我評價有效納入到評價中去,凸顯其主體性地位,同時注意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進行有機整合。
綜上所述,醫學質量對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健康有直接影響。基于這一背景,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全面凸顯出來。為了滿足社會群眾的價值需求,提升醫學服務質量,我國應加強醫護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基層繼續醫學教育培訓水平,全面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制度及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