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燕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 貴州 貴陽 550003)
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術又被臨床簡稱為肝穿刺術,其是臨床為不明原因黃疸、肝脾腫大或肝功能異常患者進行診斷的主要方法[1],但病例中需要將慢性肝炎、全身系統疾病、膽道梗阻、彌漫性肝病、肝外疾病累及肝臟等患者排除。一般情況下,接受肝穿刺術的患者需要實施全麻或局麻,并在B超定位和引導下完成皮膚穿刺操作,同時對10~25mg的肝臟標本進行獲取,給予相應處理后再進行組織學活檢,借助顯微鏡作用對肝臟組織及細胞形態進行仔細觀察,以便有效預防、診斷和治療肝臟疾病,科學評價預后等[2]。本文選擇在我院實施B超引導下經皮肝臟穿刺術的26例兒童作為觀察樣本,現在對護理體會作以下總結。
選擇2009年8月—2019年4月在我院實施B超引導下經皮肝臟穿刺術的26例兒童作為觀察樣本,其中14例為男童,12例為女童。患兒年齡最小35d,最大6歲。其中肝損害7例,EBV感染5例,肝糖原累積病2例,肝硬化4例,慢性病毒性乙肝8例。其中局麻下實施B超引導肝穿術25例,全麻下實施B超引導肝穿術1例。
(1)術前:①基礎護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是否出現腹水、肝臟情況、心肺功能良好與否。協助醫生做好相關檢查,確定肝穿禁忌癥。觀察凝血功能變化,術前1~2h予以150~300U凝血酶原復合物輸入,以免出現術中或術后出血情況;②屏氣練習:以患兒年齡為依據對其配合能力進行評估,嬰兒以靜脈麻醉為主,麻醉前保持6h禁食禁飲。年齡較大的患兒以局麻穿刺為主,術前進行呼吸、屏氣練習,屏氣時間≥5s;③心理疏導:肝穿術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患兒及其家長會出現較強烈的擔憂情緒,應安排專科護士和患兒方面進行交流,做好相關解釋及介紹,告知檢查全過程會涉及到的操作,盡可能減輕患兒及其家長的恐懼不安情緒,強化心理干預,改善患兒的配合行為和依從性。(2)術中:協助患兒選擇正確的平臥位體位,以滿足手術要求。術中予以心電血壓連續性監護,同時對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強化觀察,靜脈麻醉者需嚴密觀察血氧飽和度、呼吸變化,局麻患兒需通過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確保穿刺順利完成,術中強化心理支持和干預,并對患兒面部表情變化隨時進行觀察;穿刺物品、手術物品等需要擺放在相應位置,以穿刺過程為依據對所有物品進行擺放,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和穿刺醫生保持默契配合,以提高肝穿成功率。(3)術后:①體位干預:通過平車將患兒送回病房,保持4~6h的右側臥位,嬰兒需要選擇右側懷抱法,以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術后保持24h絕對臥床;②觀察生命體征:肝穿后強化心電監護,靜脈麻醉者予以低流量吸氧直至麻醉完全清醒。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做好氣胸、腸穿孔、出血、疼痛、失血性休克等并發癥的預防措施,間隔30min測量1次脈搏、呼吸、血壓等,若經4次測量無任何異常,可調整為間隔1h進行1次測量,共計12次;③飲食干預:局麻者肝穿后應禁食3h,再予以少量流質飲食。靜脈麻醉者應禁食6h,確定完全清醒后先予以少量溫水,判定無嗆咳的情況下予以牛奶或母乳,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小嬰兒術前、術后均需禁食,為防止哭鬧導致腹壓增高的問題,可進行魯米那或水合氯醛鎮靜;④傷口干預:合理調整腹帶松緊度,以免對患兒呼吸產生影響引起不適感。對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滲血滲液進行觀察,輔料要保持干燥清潔,發現大量滲液滲血的情況需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⑤健康指導:術后15d內禁止患兒劇烈進行運動,禁止負重。結痂的穿刺部位不可搔抓,采用安爾碘消毒處理,不要和衣物之間產生摩擦,確保其自然脫落即可,待傷口痊愈后允許淋浴。
所有病例均符合B超引導肝穿適應癥和相應的要求,于局麻或靜脈麻醉下開展系統且全面的專科護理干預,患兒家屬對術前疾病宣教知識、術中配合內容等充分了解,無環境因素或心理因素導致的意外傷害問題出現。術后1例有一過性低血壓、另1例有不耐受性疼痛等并發癥出現,經相應的臨床治療后好轉,其他病例恢復良好且康復出院。
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術是臨床診斷肝臟疾病的常用方法,其優勢在于定位準確、安全可靠、創傷小等。為確保該術式可以順利實施,提高肝穿術的成功率,需要在圍術期做好臨床護理干預。術前積極進行宣教指導,有利于促使患兒及其家屬更充分的了解整個手術過程,提高其配合意識和能力,降低術中意外傷害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4]。術中保持默契配合及嚴密觀察,可顯著縮短肝穿術的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術后強化優質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并發癥,加快患兒病情康復速度,同時提高廣大患兒家長的滿意度和信任度[5]。
在此次實驗中,26例患兒實施科學規范的臨床護理干預后,1例有一過性低血壓、另1例有不耐受性疼痛等并發癥出現,其他病例恢復良好且康復出院。從而得到以下護理體會:規范且系統的臨床專科護理對肝臟穿刺術后兒童康復具有促進作用,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并發癥,值得廣泛運用到肝臟穿刺技術的護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