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重慶市合川區中醫院 重慶 40152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現在我國老年人群越來越多,社會人口在逐漸地老齡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發病率達60%~90%。其主要表現為手足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嚴重者則會引起足潰瘍壞死,導致截肢。目前,對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方法使關神經電生理發生逆轉。治療將非常困難,目前尚無肯定的方法。現代醫學在治療上常規采用對癥治療、對因治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費用較高,技術含量也較高難以在基層醫院普及。而有些試驗僅僅限于動物試驗,有待臨床進一步驗證。而本項目采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目的是改善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從而有力地改善神經受損癥狀。其機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抗氧自由基損傷[1-2]。對我院在2015年1月—2019年1月,這一期間內收治的患者隨機抽取出12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對我院在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了12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40例,中醫藥綜合對照組40例,西醫對照組40例。中藥治療組中男女比為24∶16,平均年齡為(57.65±2.67)歲,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組患者中男女比為22∶18,平均年齡為(56.45±2.43)歲,西醫治療組男女比為24∶16,平均年齡為(57.56±2.52)歲,患者在同意書上簽字,且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進行研究,三組一般資料五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手術指征明確;排除標準:沒有經過同意被選入本次研究的患者、過敏患者、依從性過差患者。
中藥治療組:采用辯證分型中藥飲片及中成藥進行治療,1周為1療程。中醫藥綜合對照組:在中藥治療組的基礎上,中成藥及中藥飲片治療,配合推拿按摩,定向透藥、穴位貼敷、隔物艾灸,1周為1療程。
西藥治療:采用靜脈輸注硫辛酸進行治療,神經節苷脂,5次為一療程。
對三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VAS的評分進行比較分析。
中藥組:顯效有12例,有效有21例,無效有7例,中醫藥綜合組:顯效有25例,有效有12例,無效有3例,西醫對照組:顯效有16例,有效有21例,無效有9例,中藥組、中醫藥綜合組、西醫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2.5%(33/40)、92.5%(37/40)、77.5%(31/40),組間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組、中醫藥綜合組、西醫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為:(5.7±1.5)、(2.6±1.1)、(6.0±1.6),組間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祛風濕類中藥有明顯抗炎、鎮痛作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作用。針灸推拿可提高痛閾值,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供,起到消除炎癥水腫、粘連鎮痛的作用;推拿治療可松弛肌肉,改善血供,提高遠期治療效果。以癥狀改善(通過疼痛VA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作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標準,以改善神經血供、提高患者疼痛閾值,改善患者疼痛、麻木的感覺障礙,達到延緩病情發展提高遠期療效的作用。采用中醫適宜技術,如針灸、推拿等,可以采取精確的穴位治療,定位準確,可更好的改善神經血供,以達到延緩病情發展的目的,同時能改善患者疼痛、麻木的感覺障礙[3]。本次筆者將患者分為三組進行對照,結果表明:中藥組、中醫藥綜合組、西醫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2.5%、92.5%、77.5%;中藥組、中醫藥綜合組、西醫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為:(5.7±1.5)、(2.6±1.1)、(6.0±1.6)。
綜上所述,中醫藥綜合技術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可以得到顯著的治療效果,明顯降低VAS評分,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