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瑩 康愛杰(通訊作者)
(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0084)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咳痰等,當疾病急性加重或者多種疾病合并發作時要及時到醫院就醫診治,否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整體健康程度,引發其他惡性疾病。慢阻肺常常是由于煙草污染、空氣污染、職業污染、職業暴露、室內生物化學染料燃燒污染等,其中吸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慢阻肺疾病發病率高,致殘致死率相對較高,屬于很難治愈性疾病,損耗患者健康,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本文主要綜述戒煙、肺康復治療手段對慢阻肺療效的影響。
慢阻肺是一種與遺傳等內因以及環境等外因均有關系的多因素聯合作用的疾病,慢阻肺主要癥狀包括咳嗽、咳痰、喘息費力,疾病嚴重時會出現肺動脈高壓,運心肺功能降低,身體機能下降等表現。吸煙是導致慢阻肺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吸煙可以改變支氣管上皮纖毛,使其狀態改變,導致纖毛運動功能障礙,可以引起氣道炎癥,進一步引起肺實質的慢性炎癥,對肺的結構和功能都造成影響,通過副交感神經亢進作用,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氣道阻力增加,呼吸功能減弱。多項研究表明,吸煙對于慢阻肺有多重累加效果,長期吸煙患病率>短期>不吸煙。早期吸煙與其他不良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使肺功能障礙,認識到戒煙對于減緩病情的作用,在疾病早期可以戒煙,可以有效的減緩疾病發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對于心血管疾病,癌癥等其他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長期戒煙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屬于長期有效的疾病預防方式。
針對慢阻肺疾病特征,在慢阻肺患者康復治療中,發現肺康復治療對于改善肺功能、減緩病癥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等方面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在本院選取100名慢阻肺患者參與本次實驗,將100名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每組50人,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55,89),平均年齡為(65.7±4.23)歲,患病4~7年;對照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24例,年齡(58,84),平均年齡為(67.3±3.96),患病3~7年。兩組一般資料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必須戒煙、避免二手煙、避免職業暴露和環境污染、健康飲食并根據綜合監測檢查的結果予以相應的氧療、呼吸機療法和藥物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肺康復的相關治療,主要包括運動訓練、呼吸肌肉鍛煉、心理干預等等。通過綜合檢測,根據患者自身發病癥狀與病因提出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嚴格執行,增強患者身體機能,盡可能發揮其呼吸功能。對于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要采取個體差異化的治療。其中運動訓練主要包括:上肢訓練、下肢運動、呼吸訓練。上肢運動可以通過相關器械輔助運動,或者重復提取重物來增強上肢能力,同時增強呼吸,達到鍛煉呼吸肌的作用。下肢運動主要包括走路、跑步、爬山、上下樓梯、游泳等等,下肢運動對于呼吸能力的鍛煉影響不多,但是可以提高病人下肢肌肉的復合耐受性,擴大其活動范圍。呼吸訓練:①縮唇呼氣法:鼻子吸氣,呼氣時嘴縮緊,4-6秒后嘴緩緩呼氣,頻率為7-8次/分,每次10-20min;②腹式呼吸:用鼻吸氣挺腹,保持3s,之后口呼收腹,反復訓練,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在運動的同時應該進行心理干預,根據有關研究表明,肺功能損傷與心理壓力緊密關聯,因此應該予以患者相應心理輔助治療。除了以上治療方式外,還應該輔助進行排痰訓練和平喘訓練。一次有效的慢肺阻康復訓練必須持續5周以上,持續時間越長,療效越明顯。
結束治療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檢測其呼吸功能恢復情況,并進行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分為四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實驗滿意度調查中實驗組滿意人數47人,占94%,對照組滿意人數36人,占72%,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呼吸受限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治療中需要臨床醫生加強患者的監測和患者自身加強管理,醫生不僅要檢測病人情況,提出治療方案,緩解病人病情,還要加強病人在穩定期的管理,包括戒煙、規避一系列病因。結合病人情況提出個體差異的重點醫治手段,讓越來越多的肺病患者從中受益。
綜上所述,戒煙聯合肺康復治療對于慢阻肺患者的滿意度可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