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西寧市第三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5)
脊柱側彎指的是脊柱單一節段或復數節段在冠狀面上發生偏離的一種現象,屬于脊柱畸形的一種[1]。通常來講,先天性脊柱側彎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旋轉、矢狀面前突、后突的改變等,患兒骨盆發育、肋骨發育、胸廓發育以及下肢發育均會受其影響,部分嚴重者會有心臟變形、脊髓畸形出現[2]。手術治療作為其主要治療手段,為確保其效果,必須要輔之以相應的健康指導、功能鍛煉、護理干預[3]。為確保圍術期快速康復有效性,本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例玉樹地區藏族先天性特發性脊柱側彎兒童為研究對象,給予患兒圍術期護理干預措施,觀察該模式在手術治療快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4年1 月—2017年12月我院共收治玉樹地區藏族先天性特發性脊柱側彎兒童32例,女10例,男22例,呈“C”型15例,呈“S”型17例,年齡6~15歲,平均為(8.32±3.03)歲,平均住院天數(9±2.13)天。
32例患兒采用常規方法執行后路矯正內固植入松解和椎體融合聯合矯形內固定植入治療[4]。為患兒進行術前各項檢查、麻醉科會診、飲食注意事項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術前患者教育、臥位及牽引指導、呼吸功能指導;術后行常規護理、神經功能觀察、疼痛護理、出院指導。
2.1.1 患者教育 由于患兒對病情的相關知識不了解,加之外形缺陷,易產生自卑緊張及過度恐懼的情緒。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強和患兒的溝通,積極開展心理疏導,與患兒建立起良好互信關系,運用多種形式緩解患兒緊張、恐懼情緒,消除患兒焦慮和陌生感,從而能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
2.1.2 臥位指導 為加速患兒康復,術前進行臥位指導。因手術持續時間相對較長,麻醉實施后,會導致患兒頭部及面部神經知覺功能降低直至喪失。取橫臥位可有效避免局部壓損或其他不適,可于術后 12 小時對患兒實施軸向翻身護理。通過正確的臥位指導,可有效降低因臥位不合理引發手術治療失敗的風險及術后傷口愈合不良情況的發生。
2.1.3 牽引指導 32例患兒中,2例患兒脊柱畸形僵硬。對此類患兒術前實行反懸吊牽引或頸-盆牽引,時間(2~3)周,促使椎旁攣縮的肌肉、韌帶和小關節出現松弛,為畸形的矯正創造最佳條件。
2.1.4 呼吸功能指導 嚴重的脊柱側凸畸形患兒,其肺臟功能會發生程度不同的降低,為減少術后并發癥,訓練患兒進行吹氣球、吹蠟燭練習來鍛煉肺功能。
2.2.1 常規護理 患兒術后返回病房,要求正確、謹慎搬運至床上,由3~4人協作,動作協調一致,保持脊柱水平位不得扭轉,以防斷棒或拔釘。遵照醫囑嚴密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
2.2.2 神經功能觀察 脊柱側彎矯正手術過程中存在牽拉,以及術后脊髓水腫等情況的發生易引發脊髓損傷。手術后3天內要做到每小時監測、記錄一次患兒雙下肢感覺及運動功能情況,并將監測數據資料及時反饋給主管醫生。
2.2.3 疼痛護理 由于手術造成的創傷較大,加之金屬內固定物的植入,各種引流管置入等,患兒會出現劇烈疼痛。術后48~72小時內,應用止痛泵,達到持續有效鎮痛。此后可依據患兒自我感受的描述及看護者的意見表達,觀察其行為、面部表情,實施個性化疼痛管理、多模式鎮痛等護理干預措施。
2.2.4 出院指導 指導患兒及其監護人支具固定要達到6個月以上,不能進行脊柱過度活動和負重活動,如雙手提、拉重物,上身前屈,極度彎腰,轉體動作等,自我翻身時必須使脊柱受力平衡。日常保持正確的站、坐姿,兩年內限制一切對脊柱不協調的劇烈體育活動及極度彎曲的工作[5]。定期復診,每三月來院檢查一次。
對32例藏族兒童先天性特發性脊柱側彎畸形手術治療應用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為患兒提供了高效、周到的護理服務,有助于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