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鳳,仲啟歡,孫姣,溫道清,孫文靜,丁紅利
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蘇連云港222000
盆底功能障礙是各種原因導致的盆底肌肉組織機能薄弱,引起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異常,常見的癥狀有性功能障礙、壓力性尿失禁等,對初產產婦產后生活帶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1]。會陰側切是常見的分娩方式,在第二產程將會陰組織切開,擴大陰道開口,能降低陰道撕裂嚴重程度,對減少嬰兒胎頭受壓損傷有著重要意義[2]。但是,研究表示[3],會陰側切對初產產婦產后的性生活和盆底肌功能會產生不良影響。適度會陰保護技術于宮口全開下,胎頭著冠后由有經驗的助產人員給予產婦正確的指導,使用適度腹壓借助宮縮間隙緩慢分娩,減少會陰撕裂的一種新型技術手段,關于會陰側切與適度會陰保護技術應用效果的對比,目前比較少[4]。該文研究的意義的是對比二者對初產產婦盆底肌功能的影響,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該院經陰道分娩初產產婦1 600歲,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經陰道分娩初產產婦1 600名,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0名。對照組年齡20~42歲,平均(32.55±1.5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5±0.50)周;胎兒體重2 500~3 800 g。觀察組年齡19~41歲,平均(32.47±1.3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10±0.40)周;胎兒體重2 555~3 835 g。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及胎兒估測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納入標準:①均首次妊娠分娩;②年齡18~42歲;③均經陰道分娩;④骨產道、軟產道均正常,外陰發育良好,無瘢痕或水腫。排除標準:①妊娠史或流產史;②產科、內外科合并癥等。
兩組初產產婦均定期產檢,住院后,給予相關體檢和指導,產婦進入待產室后,觀察宮縮疼痛情況,宮口開大7~8 cm進入分娩室,對照組給予常規會陰側切術進行陰道分娩,當宮縮開始時,于左側會陰處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術者將左手中指、食指深入陰道內撐起左側陰道前壁、引導剪開方向,保護胎頭避免受損,右手持會陰側切剪自會陰后聯合中線向左側45°方向剪開,3~4 cm,切開后紗布壓迫止血,必要時鉗夾結扎止血。
觀察組于第二產程開始時,產婦屏氣用力,用硫酸鎂紗布濕敷會陰部位,給予產婦鼓勵和暗示,適度會陰保護技術完成分娩,具體操作如下:屏氣呼吸情況下,無菌紗布墊蘸取50%硫酸鎂原液至紗布完全濕透,右手無菌手套于會陰處濕敷,20 min/次,見胎頭撥露時,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開輕輕放松大小陰唇和陰唇后聯合,胎頭撥露至4 cm×4 cm時,做好接產準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指腹輕輕控制胎頭速度,在宮縮間隙期,胎頭緩慢娩出,速度<1 cm/min。右手適度托舉會陰,左手拇指和四指分開掌心向上彎曲狀,當胎兒雙頂徑娩出時,自然仰伸,整個過程自然娩出,至胎頭完全娩出后,立即清理鼻腔分泌物,不著急娩肩,待下一次宮縮時,再次指導產婦屏氣用力,娩出前肩,控制娩出速度,叮囑產婦呼氣力道和時間,利用宮縮間隙,借助呼氣產生的腹肌壓力,緩慢將胎兒分娩出陰道至全部滑出。
對比產后42 d、3個月、6個月的陰道動態壓力值、POP-Q評分及VAS評分。
陰道動態壓力正常參考范圍:80~150 cmH2O。低于正常值表示松弛,測量值越低表示越松弛。
盆腔器官脫垂定量(POP-Q)評分法[5],0~10分,0分無脫垂,10分陰道前壁、后壁、宮頸、穹隆均脫垂,評分越高表示脫垂越嚴重。
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法[6]:0~10分,0分無疼痛,1~3分輕度,4~6分中度,7~10分重度,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性交痛、盆底肌肌力下降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性交痛、盆底肌肌力下降、尿失禁發生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pareunia,decreased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two groups[n(%)]
兩組分娩前的陰道動態壓力值、POP-Q評分及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2 d、3個月、6個月,兩組陰道動態壓力值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產后42 d、3個月、6個月POP-Q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產后42 d、3個月、6個月兩組VA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而近年來,會陰側切在臨床上的應用一直居高不下,引起廣泛關注[7]。會陰側切易加重陰道撕裂程度,增加陰道分娩疼痛,延長產婦產后性生活恢復時間,對盆底肌肌肉張力的恢復產生不利的影響[8]。會陰側切縫合采用間斷性縫合,會陰原有肌肉纖維很難很好地連接,延長恢復時間;會陰側切屬于創傷性介入操作,對產婦造成的不利影響比較多,如會陰撕裂、壓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9],因此,如何給予產婦支持,促進陰道分娩完整率,減少會陰側切發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適度會陰保護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屬于一項全新的舉措,相較于傳統的陰道自然撕裂、會陰側切均能更好地保護初產產婦陰道、盆底肌功能,降低對產婦盆底功能的損傷,降低對性生活的不利影響[10]。在分娩過程中,適度會陰保護技術不常規使用右手持續保護會陰,在會陰娩出胎兒時[11],均勻指導呼吸借助腹壓,不盲目保護會陰,無外力阻力,從而減少了會陰撕裂等損傷[12]。

表2 兩組陰道動態壓力、POP-Q評分及VAS評分結果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vaginal dynamic pressure,POP-Q score and V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適度會陰保護技術分娩,最終性交痛、盆底肌肌力下降及產后尿失禁發生率均明顯降低,因為適度會陰保護技術自然利用產婦自然呼氣、吸氣產生的腹壓,配合宮縮,同時,使用硫酸鎂濕敷,可以緩解分娩時會陰水腫,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從而能放松局部會陰肌肉,降低胎兒壓迫,防止水腫,增加會陰部彈性,減少胎頭娩出滑出的阻力,從而保護了會陰,防止嚴重撕裂,從而很好的降低了產后性交痛、壓力尿失禁、盆底肌肌力下降不良事件發生率。
另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性交痛8.13%、POP下降9.25%、尿失禁1.75%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的12.00%、18.37%和4.50%,產后42 d、產后3個月、產后6個月觀察組的陰道動態壓力值、POP-Q評分及VAS評分(79.48±2.51)cmH2O、(85.48±2.54)cmH2O、(96.48±1.60)cmH2O、(4.15±1.64)分、(3.61±1.30)分、(3.15±0.45)分、(2.05±0.33)分、(1.87±0.13)分、(1.35±0.54)分均優于對照組。學者研究指出[8],觀察組在產后1周VAS評分(2.15±0.50)分與對照組(2.97±0.12)分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均表明,適度會陰保護技術合理控制胎兒、胎兒肩部等分娩速度,提升了分娩質量,合理指導用力和手指分娩,最大程度促進了陰道擴張,降低了會陰撕裂損傷,更加人性化地分娩,始終堅持以產婦為主導,確保陰道順利分娩,其優勢顯著。
綜上所述,適度會陰保護技術可降低初產婦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改善盆底脫垂程度,降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發生率,效果顯著值得推廣。